中国模仿者之鉴
美国的在线招聘市场格局已经比较明显,高端的主要市场被LinkedIn所占据,低端则属于Craigslist和Monster等公司。而中国市场上还没有清晰的市场细分。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几年前就诞生了诸如天际、若邻、人和网等LinkedIn的模仿者,但他们出现的问题却比较突出。
亿龙网副总裁谢震是诸多高端商务SNS的资深用户。他对记者表示,类LinkedIn网站都需要严格的审核机制和长期的产品积累才能有爆发的机会,但国内的这些网站往往为了快速积累用户,经常做出动辄向用户推销保险、向用户邮箱推送“你与这些人匹配”的带骚扰性质的信息等行为。在谢震看来,LinkedIn的成功,其实可以简单归结为“该找的找出来,不该找的不去骚扰”。
实际上,LinkedIn长期积累、慢速成长的耐心,恰恰是国内普遍存在的“快抄模式”的复制者们所最缺乏的。由于急迫地渴望扩张规模以便成为中国的LinkedIn,所以往往会造成社区被迅速注水稀释;同时,由于面对生存的现实压力,它们往往急于将积累人脉作为营销的手段,这显然与高端社交网站“高价值有限互动”的特性背道而驰,所以最终中国并没有出现模仿LinkedIn的成功者。
2011年伊始,国内正出现一股新的SNS潮流,目标全部定位于实名制的高端社交。比如,人人网与智联招聘合作成立了又一个高端商务SNS——经纬网,意图打造一个基于“信任+分享”的职场社交网站。
经纬网完全效仿LinkedIn的三度关系等级,并且一出生就功能众多,它特别强调个人隐私保护,并且上升到了“最高优先级”的高度。它声称为用户的每一条资讯分享、每一项档案信息都提供详尽的隐私管理选项,确保只有适当信任度的关系人才可以看到适当的信息。在这一点上,经纬网与LinkedIn的思路似乎并不相同。
实际上,与Facebook不同,隐私保护并非是LinkedIn这种高端SNS的服务特色,因为它不是一个商务谈判或者存储个人隐私的地方。基于“猎与被猎”的目的,用户在LinkedIn上面展示的各种信息是希望被联系人所看到,他们甚至是出于这个目的才使用LinkedIn,只不过需要对联系人进行关系等级评定,以体现出其对自己的品牌价值。
去年年末,LinkedIn开放了群组功能,站外用户可以搜索群组信息。如果是公开群组,即便不是群组成员也可以查看组内讨论内容,并且还可以把群组讨论内容分享到Twitter和Facebook上。
其实,LinkedIn成功的真正精髓不仅仅是在于前端的实名、隐私和“弱互动”,更在于其后端对数据、算法和人际关系形态的理解和有效地组织。
从2009年末以来,LinkedIn平均每月发布一项新功能(或工具)。总体来看,LinkedIn已经开始做加法了,但LinkedIn的这种变化是在前端与后台搭建完毕之后进行的,并且其仍没有放松对后端技术与算法的不断优化。LinkedIn的上市申请显示,其2010年的销售与市场成本投入占收入比不足24%,而产品研发却超过了27%。
因此,国内的各家若想真正布局高端商务SNS,恐怕要从LinkedIn的基因层面开始借鉴,而不仅仅是形式的模仿。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Linke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