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房地产 > 正文

2010年住交会落幕 重在探讨房地产未来

2010-12-20 16:14来源:中国房地产报字号:小

  与其说是一局盛宴的散席,不如说是新一轮谋辨的开端。

  刚刚落幕的2010CIHAF中国住交会,对于中国房地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意义,绝不仅止于广邀天下宾朋互通有无,止于“地产奥斯卡”那耀目的红地毯,更在于以行业守望者的视角,在阴霾密布、铁闸压顶的调控之年,力图找到那一抹在天边抑或眼前的亮色。

  度过了2009年这中国经济“最苦难的一年”,即将送走2010年这中国经济“最复杂的一年”,2010年将以何定义?对于房地产业,也许这个修饰词可以用上“困惑”。一方面,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被称作中国经济转型元年,调结构、稳经济、增内需的主调对于房地产业依旧意味着潜力无限,无论新兴产业的增长点在何方,都离不开土地这一财富之母,也离不开房地产的支撑;另一方面,在调控力度空前,胡锦涛总书记都强调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业如何前行能踏上与经济大势合拍的步点?转型便意味着要摆脱旧有的“坐地为王、野蛮生长”的模式,那么,升级的方向在哪里?哪些才是行业值得探索并实践的新的增长极?

  2010CIHAF中国住交会展现的正是行业“拥抱变化 坚定前行”进而全力创新,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的一幕,从科技、低碳之路到力擎新产品主义大旗;从商业版图的扩张到全线操控城市运营;从旅游地产的兴起到养老地产初升的朝阳……无不昭示着同一个道理,欲在困惑中把握未来,只能也必须要靠行业自己。

姚良松:能整合最优势资源者胜出

  从长远来看,房地产调控是整个行业去掉泡沫、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不管主观上愿不愿意,这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我认为房地产企业以后业务分工越来越细,比如现在很多销售、设计甚至装修等环节,已经专业化外包给了配套的公司,作为房地产开发公司,我觉得以后最大的优势是整合这个社会的资源,谁能够在新的形势下整合最优势的资源,谁就能够率先风生水起。

顾云昌:三大市场一个都不能少

  商品房市场是第一市场,要平稳发展,防止大起大落。一手房、二手房的交易量很大,它大起大落必然引起经济的波动。不管谁预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希望市场是平稳的,既不要大起更不要大落,大起大落代表损失太大了。

  保障房市场要大力发展,多方式、多渠道地发展。现在有一些说法,能不能做到还要看最终的结果。我觉得发展保障房是个喜讯,对行业调整推动很大,但它的需求关系、它的质量包括配套、交通、以后的物业关系,这些问题恐怕要及早进行政策储备,不要出现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经济型住房现象,在大力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把后面的事情想周到。

  小产权要尊重事实,如果小产权问题总是这么拖下去,越拖问题越严重。客观上住着那么多人。现在这些市场我们要好好培育,小产权市场越早规范越好,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尊重事实,中国的市场如果没有第三市场,城市化是不可能的。

  我的结论是三大市场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才能平稳发展。我们的全面小康、“十二五”规划才能全面推进。

任兴洲:要跑马圈地也要质量环保

  房地产和土地价格上涨过快,从我们这个行业来讲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2008年比较低迷,2009年是恢复性增长,过快的价格上涨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说资源配置,大量的挤出效应,把大量的资金投向房地产行业,对实体经济的好转和回升是有影响的。

  另外,房地产价格过高也使得泡沫不断积累。现在不能说所有地方都有泡沫,但有些城市泡沫确实在逐渐积累,而且房地产又是和金融高度交织在一起的行业,如果泡沫程度过高对金融会有影响,我们担心这种情况出现。

  房地产有一种市场化的再分配功能,它使得本来就很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更加拉大了。房地产价格太高了以后影响人们的即期消费,对整个经济的平稳运行会产生影响。所以如果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负面效应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虽然现在还没有到泡沫特别大的时候,但是要防范这样的情况出现。

  在国内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大家就可以理解了。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实质性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回过头来,如果先不看价格的话,这个领域经过30年的发展、经过10年市场化的洗礼,我觉得也到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时候,那种过快的不断跑马圈地的数量型增长还是需要的,因为我们处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但是从关注量的扩张向更加关注开发质量、提升产业化的水平方面转变,是我们这个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另外,注重低碳节能的产业发展目标,这是我们这个领域的社会责任。我看到这次中国住交会就体现了这样一些主题,叫创新发展,包括社会责任。另外,宜居环境的打造,包括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管理水平的提高、营销能力的提升等等对行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相信通过这样一个调整的机会,行业能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往前推一步,能在发展水平上提高,能在质量和低碳环保领域里大大向前迈进,我们调控的有一些目的就达到了。

赵晓:出路在城市化

  我们经济增长的路到底在哪里?我们提出建立在深厚城市化基础之上的内需增长是中国未来中长期增长唯一的出路。这里强调了城市化基础、强调了内需,如果你谈了内需而不谈城市化这个基础就等于什么都没谈,就像中国过去30年的增长,比如我们谈外需增长,如果没有全球化就没有办法谈外需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型是从全球化外需增长模式转向城市化内需增长模式。为什么城市化会是内需发展的基础?我们看中国经济这个大木桶,这个大木桶里最短的板就是城市化,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在3000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率在65%以上,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是在75%以上。现在中国大陆人均GDP已经到4000美元了,可是我们的城镇化率不到50%,去年是46%,今年大概增一个多百分点,还是不到50%。如果只算拥有城镇户口那部分人在整个人均GDP中占的比重,我们只有34%。所以按照国际标准水平来比较,中国的城市化率事实上滞后了标准水平20%-30%,是整个中国经济这个木桶里最短的短板。由于这块板是最短的,导致工业化的产能没有办法被消化,因为工业化创造的是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创造了产能没有办法在国内市场平衡,最后只有出口。我们知道现在出口受阻了,一定要靠国内市场来销,国内市场一直奠定在城市化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平衡。

(责任编辑:林音)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