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战”里的军备竞赛
从目前基金、券商推出的对冲套利产品来看,在套利模式和运作上各方大致相同,但业绩却有一定差异。“关键是看两点:一是模型,二是交易系统。”一家券商高管老李说,正因为如此,对冲套利在海外被称之为“毫秒战争”。
早在两年前做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的时候,老李他们公司就已经开始着手对冲套利策略的研发,不断利用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依靠自身优势,开发出短线增强型等各类模型。而他们的交易线路更是直接连通几家交易所,响应迅速。
据介绍,套利模型会对现货和股指期货价格的交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先对股指期货估值,在股指期货定价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期货交易成本、股票交易成本以及冲击成本,测算出进行对冲的盈利空间,选择建仓和平仓时机。
而在套利模式上,主要有期现套利和跨期套利,期现套利是利用股指期货与现货之间的价差进行对冲套利,跨期则是在不同的股指期货合约之间进行套利。
“就以12月9日为例,当天最大套利空间出现在下午2点,沪深300与当月合约出现了约30点价差。”老李指着电脑屏幕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他们有个组合当时就立即建仓,买入共值1000万元的上证180ETF和深证100ETF组合模拟现货,同时卖空相应价值的12月合约,到收盘时价差已缩窄到了十几个点。买入的ETF出现了约9万元的亏损,但卖空的股指期货则实现了约9万多元盈利,这样,扣除成本两者相抵出现了约不到0.1%的收益。9日当天,沪深300下跌了1.53%,但波动不大,振幅只有1.67%。
“对我们做对冲交易的来说,不怕波动,波动越大越能赚钱,”老李说,“最怕的就是现货和期货市场都是死水一潭。”10月份时,由于市场活跃,价差一度迅速扩大,但随着行情平淡又逐渐收敛,低的时候,全天的价差在10余点波动,套利机会一次都没有出现。
除了用ETF模拟现货外,老李他们也用股票构建组合,不同模型股票数量不同,有用80只股票的,也有120只的,在对冲效果和业绩上都会有所不同。
老李介绍说,他们公司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很快跟客户洽谈签约,推出了一款对冲套利产品,到现在为止约5个月时间做下来已经有超过6%收益,预计全年应该在15%以上。
“不过,以后这个收益肯定会越来越低,因为参与套利的人会越来越多,期现价差将不断缩小,操作难度会越来越大。”老李说,从海外看也是这样,随着套利收益吸引力降低,对冲战场上新的焦点将是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
“局部战争”即将升级
国内基金业在对冲交易战场上的争夺虽然已经开始,但受相关法规、市场成熟度等因素制约,目前大多还属于尝试性的“局部战争”。
但在海外,对冲基金市场已经相当成熟,有套利型、市场中性型、多空策略型、事件驱动型、全球宏观型等多种策略,标的涉及股市、债市、外汇、利率市场、商品期货等领域。证大投资董事长朱南松说,对冲基金的特点就是投资范围广,可以满世界寻找获利机会。而国内公募基金开发对冲产品在投资范围上还受到很多限制。
对冲基金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运用杠杆。在首只对冲基金于1949年诞生后,对冲的概念逐渐发生了演化,同时买卖不同的资产并不是为了对冲风险,而是为了通过杠杆的效应,在同一方向上加倍下注来获取暴利。数据显示,全球对冲基金指数相对于标普500指数,最近五年的超额收益率达到6.4个百分点。
要想达到这一水平,使用杠杆是不可避免的,海外融资市场比较发达。有数据显示,美国对冲基金杠杆融资比例高的平均能达到3倍,低时也有1.5倍左右,再加上有各种各样可供投资的衍生品,本身就蕴含着高杠杆。而在国内目前还仅有沪深300一种金融期货可供基金参与,公募基金在开发杠杆类对冲类产品上面临不少障碍。
在这种背景下,业内人士表示,有基金公司准备借鉴多空策略型基金,推出“130/30基金”。这类基金由两部分投资组合构成,即多头和空头,其比例多在120:20到150:50之间。以130/30基金为例,现在有100万元资金,那么可以用这100万元买入一个股票组合,然后再将这些股票进行抵押融券等,建立一个价值30万元的空头组合,这样再用卖空所得的30万元再投资到多头中。于是基金的投资就完成了130%的多头和30%的空头的组合。这一方面可以增加资金使用效率,基金经理可以使用多于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进行投资;另一方面增加基金的获利渠道,即将不看好的股票融券卖出。
数据显示,130/30基金在海外也是公募基金的流行品种,2004年到2007年,美国130/30基金的资产规模从不到50亿美元剧增至400亿美元。有机构预计,到2012年,采用130/30投资策略的基金规模将达到美国主动型大市值基金的25%以上。
不过,这类产品目前在国内应用还面临一些难题,由于对公募基金在融资融券参与度上有所限制,这类产品还达不到130:30这样的比例,此外,这类产品还要求有发达的融资融券和转融通市场。
不过,据一位基金经理透露,对于转融通业务,相关部门已进行相当长时间调研,可能即将推出,这将极大促进融资融券市场增长,届时可能就是这类对冲产品诞生的一大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