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2010年11月,东莞实至名归,升级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作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源地,东莞依靠加工贸易起家而又提速转型,这一过程具有深刻的标本意义和观察价值。
东莞是一个奇迹。而加工贸易之于奇迹的创造怎么评价也不为过。
从历史看,东莞的崛起,始自加工贸易生产模式。改革开放初期,一无技术、二无资金的东莞,凭借地缘、人缘的有利条件,率先引进港资,办起了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此后,东莞办起了许许多多小作坊,除了吸收本地30万富余劳动力外,还完成了资金的积累。30年来,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内容的东莞外向型发展道路,虽不是一帆风顺,但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仅从过去10年东莞经济发展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加工贸易始终是推动东莞GDP增长的主动力:工业总产值中近八成来源于加工贸易企业创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有四成以上来自加工贸易净出口。
从现实看,东莞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目前已由过去单纯的劳动密集型发展到“劳动、资金、技术三密集”为主要形态。加工贸易不仅对东莞的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国创造了8%的进出口额和800多万个就业岗位。截至今年6月,东莞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达11700多家,加工贸易累计吸收外资超过600亿美元,并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出全国百分之八的加工贸易进出口。
“但是,加工贸易的粗放型发展,也给东莞带来土地、能源、人口和环境的压力。我们深刻感受到,现阶段不做加工贸易是不现实的,但继续用粗放的方式来做加工贸易也是难以为继的。”东莞市副市长江凌坦言。围绕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东莞开始了一系列有效的探索。
新格局:设计生产商日益增多
自主创新和品牌战略让越来越多的东莞企业实现了从“生产”到“设计+生产”、从“生产车间”到“企业总部”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逐渐掌握了市场的议价权和主动权。
“议价权”现在成了东莞市加工贸易企业老板接受记者采访时最爱提及的一个关键词。
“我们创科公司一年投入市场的新产品超过300款,且价格制订全部由我们主导。”创科实业有限公司总监何柏林说起这些非常自豪。而在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由于来料加工企业仅相当于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没有法人资格和独立的财务,盈利方式是结算加工费,完全是照单生产,没有价格自主权,更缺乏议价能力,一旦低成本优势丧失,企业的生存都会面临危机。
创科实业有限公司1985年在香港成立,1988年在东莞厚街镇设立加工贸易企业--东莞厚街科技电业公司。公司一直做电动工具、户外园艺工具等代工业务。由于贴牌生产,每接一笔订单,价格基本都是国外买家说了算,如果碰到原材料涨价,竞争对手降价竞争,所获得的加工费就更低。
近年来,创科的管理者鉴于代工企业的发展局限性,毅然开始转型,先后在东莞投资成立两家独资企业:东莞创机电业制品有限公司及东莞厚街鸿亮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在创科公司的产品展厅,记者见到不同种类的电钻和设计新颖的吸尘器。何柏林告诉记者,这些产品都是公司自己的品牌,在欧美市场占有率很高,其中创科的电动工具已经在北美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且他们的电动工具单价要比国外同类的产品高出10至20美元。
创科拥有产品议价权的底气来自于公司的自主创新和品牌战略。从2003年开始,创科成功收购了多个欧美市场电动工具的高端知名品牌,并引进其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后,开始自主研发及生产。公司也由原设备生产商(OEM)转型为设计生产商(ODM)进而发展为品牌生产商(OBM)。此外,公司还投资10亿元,在东莞厚街镇工业园创建大型总部企业--创科工业园,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计划将以前分散在东莞的7个工厂都集中在这个工业园,进而大大提高协作生产水平。
何柏林介绍,创科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公司总营业额的2%至3%,公司在全球仅工程师就拥有1600多名。现在创科每年开发300多种新产品并主导制订价格。凭借超强自主研发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创科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大大提高,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国际金融危机。今年3到9月,企业订单比去年同期增加20%。目前,创科年产值已由1985年创立时的300万美元增至2009年的30.75亿美元,增长了1000多倍。何柏林还告诉记者,创科工业园还将成立“亚太研发中心”,把原来在欧美等地的80%以上的研发中心分部移至厚街镇新厂总部,致力于提高企业的研发技术含量。
这就是东莞大力推崇的加工贸易转型的理想路径--从“生产”到“设计+生产”,从“生产车间”到“企业总部”转变,以此增强企业竞争力,延长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升级。
事实上,通过4年的努力,东莞不少企业已从原来单纯的组装加工,逐步转向研发、设计、核心制造。单是近两年,加工贸易企业就新增研发机构304个,新增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企业184家,全市出口300强企业基本上都实现了“设计+生产”的运作模式,ODM生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60%。
此外,东莞加工贸易的经营模式也随之有所优化。目前,东莞已有1600多家“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企业的贸易方式趋向多样化,改变了以往单一“大进大出”的经营模式。2009年,988家东莞加工贸易企业新创立了自主品牌。市场结构也出现喜人的变化,不少企业从只做海外市场,转为兼顾内外市场。今年1至9月,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销售总额1496亿元人民币,增长34%,占内外销总额的30%。
大突破:好模式应对危机
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就是成功摸索出一条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的模式,并示范广东省乃至全国。目前,已有1600多家企业率先受益。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何况东莞实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期间遇到国际金融危机?
2009年东莞GDP增幅仅为5.3%,从1980年开始东莞经济平均每年增长20%。一时间,东莞转型来到了十字路口:是保持眼前经济增长还是继续实施产业转型的“远景规划”?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
东莞就是用这“四个忍得住”凝聚了各方的改革共识,持续地推进加工贸易升级转型试点工作,并从强化企业转型意识、解决关键政策障碍、帮助企业提升技术、搭建企业内销平台着手,制定了《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东莞市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及一系列配套政策,设立10亿元加工贸易升级转型专项资金,设立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融资……
在此番攻坚克难的转型探索中,最具突破性意义的就是成功摸索了一条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的路径,示范广东省乃至全国。
据了解,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区别于一般贸易和补偿贸易的地方在于,它是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材料及零部件,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来料加工是加工贸易方式中的一种,来料加工企业并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如果不转型,企业无法扩大经营范围、不能搞自主研发、不能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也无法享受任何优惠政策,更谈不上融资和内销。这样的企业在广东有近15000家,在东莞有近7000家,占该市加工贸易企业总量的六成多。
按照现行国家法规,来料加工企业转型的实质就是把原来的来料加工企业注销,新设立一家三资企业。但是,一旦注销来料加工厂,企业必然要先停产,待转型企业设立后方可复产;如果在来料加工厂注销前在原址先行设立转型的三资企业,只能领取筹办营业执照,但不能开展经营活动,无法办理加工贸易合同进口原材料开展生产。据说以前加工贸易企业转型要停产,一停大半年。在这期间,企业有订单不能接,并且原先签好的合同要毁约,需要赔偿大笔毁约金。
如何破解企业转型停产的难题?据东莞市外经贸局副局长方见波介绍,2008年6月,该市外经贸会同工商、海关、税务等7个部门联合出台《东莞市来料加工企业就地不停产转三资企业操作流程及指引》,确立了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三资企业的操作,率先在广东省解决了来料加工企业转型遇到的停产问题,即让投资方先设立一个筹办性质的三资企业,一段时间内允许的来料加工企业和这个三资企业在同一处所并存运作。企业使用新旧注册的海关登记编码,按同一企业办理余料结转手续,并在原来料加工合同核销前,允许转型三资企业办理加工贸易合同。
来利眼镜制品(东莞)有限公司转型就受益于这样的新政策。去年,当得知来利眼镜制品(东莞)有限公司为谋求更大发展打算转型时,樟木头镇政府派专人全程服务协助,短短20天时间里就帮企业在外经贸、税务、海关等部门办全了相关手续,让企业在“就地不停产”的情况下成功转型为三资企业。
来利眼镜制品(东莞)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向辉说:“我们的转型能够如此成功,如此快,完全得益于当地政府、社区、外经贸等各部门的大力指引。每次我们遇到问题,政府、社区、外经贸各部门都在第一时间提供解决方案。我们按照指引操作,进展非常快。有了三资企业这一身份,有了一个发展的空间,我们很有信心在这边发展。”
目前,和“来利”一样成功转型的来料加工企业已有1600多家。对于东莞探路的意义,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高度评价:“推动来料加工企业由‘非法人企业’转为‘法人企业’,既无先例可循,又涉及外经、海关、工商、税务、环保、消防等众多部门,协调难度大。特别是要保证企业不停产就地转型,难度很大。东莞通过上下协调,争取上级政策突破,内部加强统筹,1600多家企业率先成功转型,为全省推动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摸索出一条全省适用、便捷的路子。”
新规划:5年布局5大方面
试点是动力、机会,也是压力。东莞为再次出发悉心谋划,监管模式创新、产业提升、经营模式转变、制造环节转移及和谐劳动关系将成为其今后5年布局重点。
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说: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具有很好的借鉴和示范意义,此次将东莞列为试点城市,是希望东莞能继续为全国的加工贸易转型探索新经验。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寄语东莞:切实抓好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工作,在推进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推动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等方面摸索更多的好做法,同时从战略的高度、跨越的高度,从全球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大方向、大环境出发,拿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举措。
“这次会议以后,我们将紧紧抓住试点城市先行先试的机遇,再用5年的时间,继续在5个方面为全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探索积累经验。”在11月16日的授牌大会上,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告诉记者。
江凌提到的5个方面包括:在监管模式创新方面,构建三方联网审批和管理的先进模式,东莞将以实现加工贸易计划合同审批管理向实际合同审批管理转变为目标,以推进加工贸易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建设地方电子口岸,构建地方商务部门、属地海关及加工贸易企业三方联网审批和管理的先进模式,并逐步扩展到外汇、税务、检验等部门,实现部门管理资源共享;在产业提升方面,再投100亿元实施“科技东莞”工程,东莞在过去五年投资50亿元的基础上,未来五年再投100亿元,继续实施“科技东莞”工程,支持更多的工业设计等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帮助中小加工制造业进行自主创新,还将强化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加大对“四纯两小”(纯电镀、纯漂染、纯洗水、纯印花和小规模造纸、小规模制革)加工贸易企业的淘汰力度;在经营模式转变方面,组建东莞特色口岸保税物流中心,东莞将与属地海关合作,根据东莞加工贸易产品生产制造的实际情况,分行业、分企业制定加工贸易产品内销审价体系,构建加工贸易内销便利化支撑体系,同时在东莞市主要通关口岸建立“进口保税、出口监管和出口退税”“三仓功能合一”平台,组建东莞特色口岸保税物流中心,替代加工贸易产品“香港一日游”的运作模式;在制造环节转移方面,与中西部合作建产业转移园。东莞将继续与广东省东西两翼乃至中西部地区合作建立产业转移园,引导玩具、制鞋、家具、毛织等传统产业将用工需求大、附加值低的加工制造环节有序转移出去,在东莞发展研发设计、核心制造和成品出口,形成产业链在更大区域进行配套的分工合作模式;在和谐劳动关系方面,推行民主管理和集体协商工资制度。江凌表示,东莞将继续开展以关爱企业员工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暖流”行动,推广和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加工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