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豆你玩”和“蒜你狠”等一系列农产品价格暴涨现象,国家发改委表示,大量资金退出股市楼市后转而对农产品进行炒作是重要原因。
哪些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什么原因?为什么会有人囤积居奇?是否会加重通胀压力?怎样稳定农产品价格……针对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进行了专访。
彭森在采访中说,去年底以来,价格大幅上涨的既有粳米、玉米等主要农产品,也有蔬菜、大蒜、绿豆等农副产品,还有部分中药材,其间出现了三波涨价风潮。
第一个阶段是年初的干旱和低温,引发了大米(特别是粳米)和蔬菜价格上涨。其后,三七和薏仁等中药材成为三四月份涨价的主题。紧接着,4月底5月初炒作大蒜和绿豆。其中,干蒜的零售价格到了每斤8元,绿豆的价格涨得很明显,有的超市每斤已经超过10元。但5月份新蒜上市后,大蒜价格已经开始回落,现在新蒜价格已经回落到每斤2元多。
对于这些“急上直下”的涨价乱象,除了长期因素和短期气候因素外,彭森直陈,也有社会资金利用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产地集中、季节性强、产量下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特点,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因素。
彭森指出,去年我国银行贷款投放了9万多亿元,该年房价节节攀升,股市表现也很好,大量资金被房地产、股市等资本市场吸收;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股市也在下行,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资金退出股市和楼市,农产品便成为一些游资的投资炒作目标。
不过,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认为,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天气影响,没有证据证明游资大量进入农副产品市场。
彭森分析说,价格明显上涨的品种,虽然都是必需品,但除了粳米和蔬菜外,都是小的农副产品品种,季节性生产、常年消费,供应量、需求量都是一定的,都不是特别大,便于储存,游资更容易炒作。
但鉴于上述品种在CPI构成中的整体占比不大,对CPI的影响有限。国内的CPI涨幅尽管已在今年4月份达到2.8%,但涨价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的上涨,其他产品涨幅并不明显。食品价格涨价因素中,去年基期价格较低是主要因素,类似于绿豆、大蒜等被炒作的小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对食品价格上涨也没有太大影响。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表示,通过对近期商务部价格数据的观察,预计CPI涨幅会从4月的2.8%上升到5月的2.9%,环比已呈平缓变化,其中食品价格涨幅也将趋缓。而据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的情况,在整体CPI中,去年低价格形成的基期因素将在延续至年底的数月中逐渐走低,CPI中已有回调因素。
不过,政府更担心,对生活必需品的炒作不仅社会反响强烈,而且一些农产品的价格异动会有一种“示范”作用,会增强社会的通胀预期。
“特别是极少数人不断囤积居奇,而且不断释放价格猛涨的信息,对通胀预期起到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的作用。”彭森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