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4月18日对外宣布,由该院和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共同研制的国内首台空间3D打印机,已经在法国波尔多成功完成抛物线失重飞行试验,能够在微重环境下完成3D打印。
据科技日报4月20日消息,据中科院重庆研究院3D打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段宣明介绍,该打印机最大零部件尺寸达200×130mm,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首台空间在轨打印机打印尺寸的2倍以上。今年3月上旬,该打印机在法国波尔多进行了抛物线失重飞行试验。3天共进行了93次打印测试,实现了塑料和复合材料等2种材料及失重、超重、正常重力状态下3类工艺参数,4种模型等微重力打印,成功获取了微重力环境下对3D打印工艺参数影响的实验数据,为我国2020年完成空间站建造及后期运营奠定了基础。
段宣明介绍,空间在轨3D打印制造是解决空间站维修保障需求的有效方法。目前空间站宇航员对地面的补给依赖较为严重,空间站几乎所有用品都需要地面补给,尤其是一些精密仪器设备。如果宇航员能够在失重环境下自制所需的实验和维修工具及零部件,将大幅提高空间站实验和维修的灵活性,减少空间站备品备件的种类、数量及运营成本。据了解,空间站等待一次地球补给至少需要半年,而3D打印只需要1—2天就能生产出需要更换的零部件。段宣明介绍,目前这台打印机是他们研究改进的第三版,通过对设计、电机、传动设备的不断研发并经过失重飞行试验,证明该打印机在地球上斜着、倒着,在微重、无重力条件下都能打印,且打印效果与国外水平相当。段宣明称,希望此项成果能应用于我国空间站。
海通证券(600837,股吧)分析师表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生产技术,制造业协调共享的核心。传统制造技术是减材制造技术,3D 打印则是增材制造技术,具有制造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等明显优势,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标志性的生产技术。3D 打印将多维制造变成简单的由下而上的二维叠加,从而大大降低了设计与制造的复杂度。同时,3D 打印还可以制造传统方式无法加工的奇异结构,尤其适合动力设备、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产品上的关键零部件的制造。A股中金运激光、大族激光等上市公司,涉及3D打印相关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