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财税服务 > 正文

从贸易大国到强国的道路漫长

2016-01-05 09:07来源:时代周刊字号:小

  2015年12月28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闭幕。除去讨论2016年全年的对外贸易政策,外界普遍关注的外贸增长数据亦得以公布:出口在前11个月中有9个月负增长,进口则连续13个月下降—进出口总值或将以30年来罕见的负增长,为2015年的中国外贸形势画下一个令人遗憾的句号。

  回顾中国对外贸易的十年之变,从2001年加入WTO到成为12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如今的中国外贸,面对国际市场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双重困境,“落实”成为2016年外贸政策的核心,降低外贸企业成本、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贸易便利化则成为三大主要着力点。

  “中国的外贸收入一直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出口,从目前来看,由于人工成本、用地成本、辅料成本等因素不断上涨,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正在大量转向印度等国家。”商务部信产司调研员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正在从加工贸易大国慢慢转型成为消费大国。”

  “内忧”“外患”夹击中国外贸

  2015年,中国依然是世界贸易第一大国。截至2015年9月,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9万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例高达13.2%,约等于整个非洲2014年进出口总额的3.5倍。

  隐藏在这些正能量数据背后的,是中国对外贸易遭遇的严峻形势。中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支陆逊总结说:“2015年外贸形势的严峻复杂程度是空前的,比2009年还要严峻。”

  2009年前后,世界金融危机严重爆发,全球市场动荡,环球贸易总额大幅下跌。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受灾”严重—外贸进出口额双双下降,负增长达13.9%。在这场外贸的寒冬里,仅2008年一年,全国至少有10万家中小规模的外贸企业倒闭,大量工人被迫失业。

  时隔六年,寒冬再临。2015年,我国进出口再次出现双降,“达摩克利斯之剑”之下,这一次,中国外贸面临“内忧外患”。

  自2011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整体缓慢。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报告指出,全球贸易已连续第四年增长率低于3%的全球经济增速。由于国际市场的疲软,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生产持续低迷。2015年中国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出口占比34.7%,出口受影响较大。寒冬之下,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心态之下,截至2015年11月,中国共遭受21个国家(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涉及金额共63.8亿美元。商务部官员表示“中国仍然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和首要目标国” 。

  和疲软的国际市场相比,中国经济增长形势放缓而给外贸进出口带来不小压力: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4月视察东北地区时称,“中国经济正面临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2015年中国GDP增速“破7”,中国经济增长形势放缓。另一方面,商务部的报告显示,“中国正处在转型升级新阶段”,由此造成传统制造业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进出口增长放缓,能源产品进口大幅下滑。

  私企表现好于国企和外企

  尽管形势严峻,但自从加入世贸以来,中国外贸一直在寻求优化与突破,努力从量变转向质变。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名正式成员国。加入世贸以后,中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经历了迅猛的“量变”。

  入世第二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6200亿美元。4年后,中国的外贸总额达到了1.7万亿美元,翻了近两番,外贸占比居亚洲第一。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贸易总额高达4.1万亿美元。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对此表示,“中国已经成为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根据WTO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出口额排名世界第一,进口额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中国一直也是贸易顺差大国。200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我国的贸易顺差开始下降,2011年后重新开始扩大,此后每年都在扩大。截至2015年9月份,我国的贸易顺差已经高达4240亿美元。国际货币组织(IMF)称,2014年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贸易顺差第一国。“所谓顺差,其实就是中国出口给第三世界国家的东西多了,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东西少了。实际上,中国不能真正称之为出口大国。”商务部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坦承。

  顶着“世界贸易顺差第一国”的名号,中国陷入了“斯蒂格利茨怪圈”。

  2014年10月,《中国经济周刊》发表署名葛丰的评论文章,指出“贸易顺差虽然在过去很长时期内既是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驱动因素,但问题是,中国在此过程中迅速陷入到极不正常的‘斯蒂格利茨怪圈’中。”例如,美国是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但在“斯蒂格利茨怪圈”中,中国资金流入美国获得低收益,美国资金流入中国获得高收益,这就是中国和美国双方投资收益的不对称现象。

  过大的外贸顺差,使得中国的大部分跨国企业集中在“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领域中,同时外资企业在出口企业中占比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2007年起,“顺差过大、国际收支不平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矛盾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国的外贸结构在这十年的发展中一直努力谋求“质变”。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十年前,我国出口贸易的方式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占比达到52%;十年之后,这一比例下降至34%。目前,我国出口贸易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商务部自我总结说,现在的“一般贸易出口增速显著快于加工贸易,显示外贸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能力进一步增强,贸易方式继续优化”。

  我国出口企业的结构同样在发生变化,其中,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比例都在持续下降。目前,外商投资企业虽然占比第一,但已从2006年的57%跌至现今的44.3%;相反,私营企业的占比则在不断增加,2015年已达42.3%,仅比外资企业的占比低1.2%。统计数据也显示,在2015年的前11个月里,私营企业进出口额仅下降1.8%,比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表现都要良好。

  和谁做生意?日本退,东盟上

  在120多个国家中,谁是中国的第一贸易伙伴?

  从出口来看,2015年,美国和欧盟是中国出口的主要对象,两者占比超三成。尽管如此,在十年外贸的发展中,两者比例却整体下降了6%;与此对应的是,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出口占比都在不断上升。三者总体占比从2006年的8%上升到了2015年的13%—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的外贸合作正在不断增加。

  亚洲地区一直是我国出口的第一大洲,贸易额占比近半成。在亚洲地区,我国主要的出口对象发生了改变。2006年,我国在亚洲地区的主要出口对象是中国香港和日本,其中香港地区的占比最高,是继美国、欧盟之后,中国最大的出口对象。2007年,东盟10国签署《东盟宪章》,随着东盟在亚洲地区影响的扩大,2009年,东盟取代日本成为中国在亚洲地区贸易的第二大对象,且这一比例仍在不断扩大。截至2015年,东盟在中国亚洲地区出口中占比12.2%,和占比第一的香港仅差1.3%。

  商务部的报告还显示,在2015年的出口中,中国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情况总体略好于发达经济体,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情况好于总体出口。

  从进口情况来看,目前,欧盟和东盟是中国进口的主要对象。数据显示,中国进口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亚洲,2015年的占比为56%—十年前,这一比例高达66%。十年时间里,中国的出口对象逐渐分散到了欧、非、拉、北美等地区。

  2006年,中国最大的进口对象是日本,比例高达14.1%;其次是欧盟和韩国。随后十年间,日本占中国进口额的比例开始持续下跌,到2015年,这一比例已跌至8.6%。2015年1月13日,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中日贸易进展的缓慢既有日本经济自身发展的影响,也有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贸易强国之路

  面对着严峻的外贸形势, 2015年,国务院共出台了7个文件支持外贸。政策扶持之下,我国出口虽然出现负增长,但比同期的美、德、日、韩等国降幅要小。

  对2016年的外贸形势,商务部提出的目标是,“要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减轻进出口企业负担。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品牌附加值”。

  贸易便利化方面,2015年9月,中国向WTO递交接受书,成为WTO《贸易便利协定》的第16位成员。未来,贸易便利化措施将简化通关手续,在事实上消除贸易壁垒,有效减少中国进出口面临的障碍。另外,在2015年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司长张少刚表示,中国将争取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跟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其中包括在主要的发达国家以及主要的区域经济集团建成自由贸易区。对于减轻进出口企业负担,支陆逊则表示今年将抓政策落实,将特别聚焦企业反映的收费问题、便利化问题、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

  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意义何在?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评价说:“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贸大国,正在稳步迈向经贸强国。”而衡量贸易强国的标准之一,就是在国际贸易中拥有主导权和话语权,拥有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品牌产品—其中,机电产品正在成为拉动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在我国出口的产品中,2015年前三季度,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占比达到57.1%。至此,机电产品已经连续21年保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

  此外,“装备制造成为出口亮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增长约10%,铁路设备出口到全球80多个国家,电力设备出口到全球50多个国家,并进入美欧等中高端市场。”中国外贸企业正在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步伐,努力扩大高端制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这是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之路上的必修课。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