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阿里巴巴集团花了一年的时间在媒体上发布各种与上市地点选择有关的言论,并和港交所高调对话了很久,结果阿里巴巴没能说服港交所还落了骂名,港交所也无法接纳这单超级IPO,结局可以说是双输。阿里巴巴无法在香港上市不是技术问题(合伙人制度只是技术问题),而是情感问题、公关策略问题。
港交所自己也是一家上市公司,它也要对自己的投资人负责,李小加作为这家上市公司的CEO,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李小加写了那么多文章,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想把阿里留在香港,可惜缺的就是一个说法。但港交所又不是一家一般的上市公司,它有其特殊的地位。阿里作为一个潜在的上市企业,在媒体上公开对港交所提要求,把这件事变成了一个交易所和一家企业之间的博弈,那么,谁会愿意看到一间交易所败给一家企业呢?
有人说合伙人制度很恶劣,或者说AB股制度很恶劣,因为这制度不能够保证广大普通股投资者享有平等投票表决权利。但同股不同权的AB股制度早已有之,香港以前也曾有过。美国正是因为AB股制度吸引了所有不断有融资需求、创始人股权不断被稀释的科技公司。即使一些非科技公司,如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 也是AB股制度,Hathaway公司的B股只有A股的1/200的投票权。投资者相信巴菲特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利益。知名足球俱乐部曼联也是AB股制度,当初想来香港上市,就是因为香港没有AB股制度,结果曼联也去了纽约上市。
谷歌、Facebook这些着名的科技公司都是AB股制度,国外的媒体上也不断有人抨击这种制度的不公平,但资本市场还是接受了。因为投资者还是想要分享这些公司发展的成果,哪怕以牺牲投票权为代价。资本市场不是法庭,不是公平正义就主导一切的。AB股、优先股、持股结构设计、各种股债混合的证券产品的创设都是为了平衡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的利益,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港交所也为重新引入同股不同权制度向香港证监会提交了谘询文件草拟本,但是没有通过。有人说这就是香港坚持了保护投资者的立场啊!可是,新加坡投行圈一个朋友说了这么一句:Investors need protection but also opportunities. (投资者需要的不仅是保护,更是机会。)
很难想象香港证监会在这样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能通过这样的制度,监管者不可能为了一家公司而改变,特别是在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其实阿里一开始就把戏演错了。不知道是谁帮阿里做了公关策划,从一开始就这么高调与香港监管机构对话。其实,如果能在台面之下沟通与解释,低调一些处理,后面的形势发展可能会不同。阿里不用在媒体上喊话,港交所可以自己研究在当今科技企业上市的新浪潮形势下,有没有必要推出AB股制度,有没有必要以阿里巴巴作为一个试验,来检验AB股制度是不是可以被重新利用,同时又严格地纳入监管范围。
其实国外关于AB股制度的学术论文也不在少数,AB股固然有其弊端,但完全可以通过对AB股结构的公司施加更为严格的监管来缓和这一制度的不足之处。香港也确实因为AB股错过了不少好公司,当然,阿里是其中最大的一家。最终,香港放弃了阿里,阿里放弃了香港。因为双方的底线都不能被触动。
对马云而言,当年被雅虎拿走40%的股权之后一系列的冲突与争斗是他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心中永远的痛。丧失企业控制权是他最担心的事情,就像被初恋男友伤害了感情留下了多年阴影,以至于影响了以后所有的恋爱经历。所以马云希望投资者最好只是财务投资,只投钱,少参与决策。但投资者代表的不仅仅是钱,还有舆论。失去舆论支持,是失去港交所的重要原因。
对港交所而言,它的底线是坚守香港的核心价值观。香港虽然是资本主义的制度,但香港从来就没有美国资本主义的实用主义精神,而是念念不忘英国老派贵族的矜持。即使在英国也变得更加实用主义了的今天(看看伦敦有多欢迎中国人前去投资),香港还是习惯性地保有一份坚守立场的态度,这是香港在处理所有问题上的态度,不光是资本市场问题。这就决定了,香港永远也不可能为一个公司而改变,哪怕它心里很想很想。
当然,大家也只能遗憾地叹口气:香港不愿意卖身,新加坡想卖身没人要,最后便宜了纽约。有人说阿里巴巴的B2B公司在香港退市一事伤了香港的心,所以香港不愿意再为阿里网开一面。但其实资本是很健忘的,只要给他们新的甜头,他们就会忘却过去的不愉快。
有人说香港的投资银行家想让阿里来香港上市无非是为了拿到佣金。其实阿里不在香港上市,香港的投资银行家们还是会有钱赚,有奖金拿,只不过要跟美国的团队分一分。所有这些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项目,都少不了香港投行团队的参与。有人说香港的股民会因为阿里无法在香港上市炒不了阿里的股票。其实现在科技那么发达,香港投资者也是炒全球市场的股票,阿里在美国上市,香港的投资者们还是可以去炒。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阿里巴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