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展览业市场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展览活动在促进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激发内外投资、引进高新技术、拓宽行业领域、提升企业素质、保护知识产权等各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经贸发展提供了“请进来、走出去”的直接路径。
隶属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中国国际展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发布的《2012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称,根据对2012年1300多家组展单位举办的2185个经贸类展览会统计显示,展会活动已经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制造业、服务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行业的展览会快速增长,其规模与聚集带动效应持续扩大,这体现了我国展览市场经济初步转型升级的强劲发展态势。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要把会展经济做大做强,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科学规划会展行业
我国展览业东密西疏、南重北轻的市场格局已基本确定。东部省市占全国展会总数量的77%,中部占13%,西部仅为10%。从南往北看,南方省市占总数量的56%,北方占44%。全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展会主要集中在东部,而北京、上海、广东始终占据着我国展览业的制高点,展会数量为全国总数的40%、展出面积占比52%。河南、陕西、四川是中西部省份展览业中的佼佼者,但与北京、上海、广东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东南部是展会的密集区,数量多面积大。也就是说,经济越发达、服务业水平越高、城市影响力越大,展览业就越繁荣。
因地制宜规划展览业发展。作为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展览经济成为区域产业聚集的“动力引擎”,能够全面带动城市资源运行,因此深受地方政府青睐。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已相继成立了几十个会展专门机构,很多城市欲打造会展之都,这些举措无疑对展览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另一方面,发展当地经济、宣传城市形象,并不是一“展”就灵、一“展”就火。如果展览内容与周边行业结构不吻合、不注重组织好专业观众、配套服务不完善、展览场地不标准等等,都会影响展览效果。一个成熟的展览需要3年~5年的培育期,如果采取强拉硬拽的方法办展,只图一时风光、一阵热闹,这样的展览不能落地生根,当地也就得不到展览所带来的长久红利。
展览业市场布局和需求会随着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决策。需着力完善基础性条件、提升地方公共服务支撑,根据城市特点、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进行合理定位,从而有力保持展览业和区域发展的双赢格局。在制订展览经济发展规划和确定展会主题时,要把展览业的发展和地方发展战略密切结合起来。同时,充分考虑展览业发展规律和地域市场需求,充分考虑展览市场走向、当地行业结构、会展管理环境、城市吸引力等多方面因素,理性选择展览项目进行培育,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可持续的专业展览上去,打造品牌展览和魅力城市。
合理布局展馆建设
场馆建设效率和使用率有待提高。据统计,我国能够进入展览市场的专业展览馆为98个,其中70%在东部。租馆率达到40%以上高水平使用率的场馆仅有9个,多为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览馆,全部在东部。租馆率在20%~40%之间中等水平使用率的展馆约有35个,租馆率在20%以下低水平使用率的场馆有54个。处于中低水平使用率的场馆占总量的90%左右,绝大部分在中西部。
一些城市急于发展会展业,热衷于建设超大超全的会展中心,认为有了场馆就有了经济发展空间。其实不然,场馆建设经营属于高投入、高支出、低回报的展览业务,在场馆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必然产生高空置率,无论是谁投资都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展览市场不够成熟的情况下,超前建馆虽然可以暂时提升展览市场份额,但展览并不是简单地跟着展馆走,有多大馆就有多大展,况且有些地方场馆建设不标准、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团队不专业、展览环境不优良、展览市场不成熟。除此之外,部分场馆为了强行提高使用率,采用恶意降低馆租的手段引诱主办商,同时在现场收费方面通过抬高物价来赚回损失。这种行为既损害了参展商的利益,更扰乱了市场秩序。
合理布局场馆建设,提升展览综合服务。展览业越发达的城市,对展览馆需求越大、租馆率越高、经济效益越好。目前北上广三座城市属于展览密集地区,特别是京沪两地展馆供不应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展览核心城市扩建、新建一些场馆是现实必要,如果未来几年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能够扩建至30万平方米,上海虹桥50万平方米的新馆落成,将大大缓解两地展馆不足的困境。
在场馆建设布局上,应立足现实需要,并可适度超前。在结合城市自身特点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分级发展。运作上要有系统化、品牌化、专业化、集团化概念,在场馆建设上要有科学规划,场馆乃至城市的软硬件设施配套要跟上,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抵制重复办展。另外,应充分重视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展馆不足的网上展览,利用网络建立虚拟展馆。一些规模较小但信誉好、富有管理经验的展览馆或展览公司,可以通过网上展览开展业务,节约时间与资金投入,提高展览效益。
近年来,我国展览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一是借鉴国际会展设施建设经验,着力打造会议、展览、商业、饭店、娱乐、交通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区域,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降低了投资建设成本,但其不利因素在于,这些地段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近,没有专业展馆需要的空间,不利于承接超大面积、重型设备、人流过密集的专业展会。二是利用民间资本,鼓励企业投资建设。不少地方政府不再承担展览馆建设投入,而是提供展馆建设的政策支持,如土地使用、商业开发、房地产开发等,提高企业投资会展设施的积极性,为服务本地会展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因此,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应该遵循展览业的发展规律,从大局着眼、从市场着眼,选择合理的布局、合适的方式、相应的规格建设场馆。
开拓渠道 发挥优势
号准国际展览市场变化的脉搏,能够为企业走出去发现新机会、新渠道,缓解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提高对外经贸发展水平。
恶劣经济环境下发现对外贸易的新亮点。2008年,我国出展项目一度出现负增长。为应对金融危机,各级政府曾迅速做出反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次年出展项目便恢复增长。到2012年,我国公务出展项目达到1536批次,参展公司数量47,703个,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1.7%和18.6%,连年突破历史新高,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整体经济状况和对外贸易的良好态势。
从出展项目看,机电类占比最大,依次是纺织皮革、食品农产品、建材、能源矿产、化工、医疗保健、五金及安保产品等,而以往办展数量位居前列的消费品、礼品工艺品、家电类的展会数量下滑,反映了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
值得探究的是,金融危机虽然遏制了汽车整车的销售,但汽车维修业却得到了发展,欧美俄等国的企业纷纷到中国采购汽车配件,由此提高了我国的汽配生产和国际贸易,从而也带动了我国汽配展览的进一步扩大。
开辟企业走出去的新途径。欧洲展览市场历来通过展位分配权、知识产权、入关障碍等手段,控制我国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企业赴欧参展,其目的是限制我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了发达国家的展览业,特别是欧洲周边的东欧国家,其展馆空馆率有所上升。去年赴欧考察捷克等国的展览市场,发现其展览数量急剧下降,因此捷方希望中国企业前往办展、参展及发展贸易。由于捷克与德国的通关便利政策,与捷克开展贸易,就等于进入了德国和欧盟。目前我国的展览项目目标国主要还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如果能加大力度同捷克这样的国家进行展览交流,同时放眼其他发展中国家,无异于为企业打开了更多通往国际市场的新途径。
总结国际经验 本土化发展
中国作为异军突起的展览大国,展览总量逐年攀升,并且很多行业经贸展览,已经一跃成为世界同行业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展览之一 。但我国在行业管理规范、展览服务水平、展览经济数据统计、政府政策支持、展览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展览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应不断吸取各国展览业发展的良好经验,推动我国展览业继续走市场化、规范化、产业化、法制化、持续化的发展道路。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定行业规范标准。为使展览业得到有序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设有独立的、权威性的展览管理机构,如德国展览委员会(AUMA)、法国海外展览委员会技术、工业和经济合作署(CFME—ACTIM)、英国会展业联合会(EFI)等。这些国家的各类展览服务行业协会通过制定服务标准对会员进行指导和约束。
中国展览馆协会成立于1984年,国家一级社团,拥有800多个会员,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全国性展览行业组织,也是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的国家级会员,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该协会在为会员服务、制订行业标准、行业培训、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在制定行业标准方面刚刚起步,需要政府部门加强规划、指导和管理,营造规范有序的展览业发展环境,按照市场规律引导展览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规范行业行为。同时应注意避免多头成立相同的全国性行业组织,减少行业乱象。
完善法律法规,优化办展环境。展览不同于一般的经贸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展览业涉及多个政府管理部门,包括海关、检疫、消防、治安、工商、知识产权保护等。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上述各部门都对展览事务采取了便捷的临时措施,对展览业发展进行了良好的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不同部门政策“打架”、营业税和增值税缴纳范围不清、特殊展品进出口管理等新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尽快研究出台符合展览业务的专门管理措施。
发达国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展览法规,以保证其展览业有序发展。德国政府展览机构———德国展览委员会(AUMA)的措施中就包括对展览名称、品牌展览的保护内容。在我国展览经济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展览乱象破坏了展览市场的正常运行。虽然对重复办展进行了严格限制,但异名重展、冒名办展、盗用品牌、恶性竞争等现象仍时有发生。我们应进一步重视这些问题,尽快制订相应的法规以保证市场规范。
建立展览行业统计制度。国际展览业(UFI)每年统计会员组织的展览数据,反映全球展览经济情况,为会员组织提供准确的行业信息。2005年以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对国内经贸类展览会进行跟踪统计,提供目前我国最完整、权威的展览数据资料。很多展览机构出于商业机密或企业形象等考虑,不主动公布甚至刻意隐瞒真实数据,对如实判断展览经济状况增加了难度。展览行业应制定相应的措施,规范科学的统计方法,从而进行有效的可持续的统计研究。
加强展览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目前我国有100多所各类院校设立了会展专业,中国展览馆协会也同清华大学合作培训展览管理人才,市场对展览人才的需求旺盛且迫切。职业培训也有所发展,自2003年起,中美合作开展注册会展经理人培训项目。尽管如此,我国的展览培训仍不能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展览教育相对落后。此外,我国的展览经济还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为展览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政府、院校、协会应联动协作,大力扶持行业协会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培训和专业人才培训,编纂统一标准的专业教材,促进职业培训本土化进程。
尽管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在有序放缓,但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我国经济升级版的不断打造,必将为展览业留出极大的发展空间。展览业界应做好迎接我国经济下一轮良性快速增长的准备,我国经济的升级,势必伴随着我国展览经济的升级,进而推动我国从展览大国走向展览强国。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中国会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