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领导力 > 正文

管理者摆脱思维定势 勿入四大“陷阱”

2013-04-07 16:39来源:《中外管理》字号:小

    思维是一种习惯,当面临环境的变化、变革,需要作出某种选择时,也并不易改变,这就是思维定势的特性。思维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也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心理学家迈尔于1930年研究过思维定势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在他的实验中,对部分参与者利用指导语予以指向性的暗示,对另一些参加者则不予以指向性暗示。结果,前者中绝大多数被试能解决问题,而后者则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解决问题。这可以说是定势对于解决问题的帮助作用。但是同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也有妨碍作用,此情况在很多现实事件中都可以看到。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

    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

    由于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且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思维定势,蜜蜂才没有能飞出囚室。而那些苍蝇则对所谓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没有对亮光的定势,而是四下乱飞,终于走出了囚室。头脑简单者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在偶然当中有很大的必然性。

    作为管理者,你的逻辑是否也像蜜蜂一样,陷入了某种思维定势的陷阱中?

依赖和效仿“先例”

    参考“事实、先例、经验”是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但是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先例的借鉴性将越来越小。究竟怎样才能摆脱依赖和效仿心理呢?

    首先需要思考目的,其次是思考实现它的价值观。

    有很多企业都在学习丰田生产方式的“及时制”和“零库存”,但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效仿。像超市这样的零售业,当顾客买东西时被告知:“没有库存,请下次再来。”是不是很荒唐?这样的效仿就完全违背了服务业的经营理念。因此,在引进新的先进经验、制度、方案时,谨防搞错了“思考的出发点”——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要打破效仿式思维模式,首先,就要养成发现不同之处的习惯。也就是要遵循事物独一无二的特质,并且要通过“设定环境”去思考。即考虑问题时,须明确站在某个人的角度去思考立场问题、场所问题和时间问题。当你将“人、场景、时间”这三者放在一起思考,就能够发现所有条件中都存在着不同点。

    比如,我们设定的环境是:主体为商业人士,场景为情侣会面,时间是私人时间。那么,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就要:打手机—建立关系—愉快聊天—窃窃私语—了解对方想法—加深爱慕;而当主体不变,场景换成了向上级汇报工作,时间为工作时间时,你则要:打手机—汇报工作—确认联络事项—主动提出协商—斟酌战略—催促领导决定。

    可见,当思考是从设定环境开始时,思维方式就将完全不一样。

唯工作手册是从

    在职场中,“作业手册”和“工作流程”等虽然有助于员工业务水平的提升,但机械地照章行事也容易让人丧失思考能力。当遇到问题时,人们大多是先提出事例,然后分析现状,归纳出焦点问题,最后在各自的立场上设计解决方案。但事实上,能够分析现状,指出焦点问题,只不过是“打算思考”,这种反省方式只是思考的起点。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是启动思考呢?首先,要把核心目的一一分类。人的最基本的“目的”可分为5类:①研究类问题:事物的本质、真相是什么;②管理、监督类问题:其基准是什么;③学习类问题:其目标是什么;④评价类问题:该标准是什么;⑤规划、计划、设计类问题:怎样制订规划。而通常,我们在思考问题的种类时,都会说这是财务、人事、物流、施工等问题,而并没有搞清问题的性质,也就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有效的思维方式,一定是有步骤地将目的展开。比如,你要让员工转变工作中的言行。转化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热情的目的是什么?是刺激员工的认识。其目的又是什么——丰富员工的心理活动?不,其目的是使之享受工作的乐趣……当我们这样一层层地展开目的、剥丝抽茧后,就能够明白管理者的终极目的并非只是单纯地改变员工的言行,而是要设法“使之享受工作的乐趣”。

    很多时候,人们会在如何“改变言行”这个目的上伤脑筋,得出的办法是教条的“术”;而一旦找到终极目的是“产生思考的乐趣”,得出的办法将是从打动人心入手。展开目的并不是要找出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从小目的出发,一点点向更大的目的扩展。因此,谈论问题之前要先问一问:“目的是什么?”而不只是找出问题。

“搜索犯人”VS“寻觅情人”

    这是两种人们惯用的思维方式。它们看似相距不大,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搜索犯人”式思维方式,是从思考“为什么”开始,去不断积累“原因是这个”的事实。这种福尔摩斯式的思考,是通过追问为什么,找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掌握证据,追寻原因。比如,在探究自然法则、事实真相、事故原因时,通常采用这种思维方式,这在制造、工程及提高产品质量上很有效果。

    而“寻觅情人”式的思维方式,着重于去探寻未来的一切可能,在制订规划、计划,寻找解决方案时,这种思维方式能激发员工的热情,产生巨大的能量,因为它是以“未来和希望”为前提的。这是爱因斯坦的思维方式——有什么样的东西才好呢?怎样的状态最理想呢?

    在职场实践中,许多领导者通常都会偏向于某一种思维方式,不善因事情的不同而切换思维方式。尤其对于总被重重问题所困,看不到未来的悲观者更是如此。如果在产品开发、创新时,采用“搜索犯人”方式,可想而知员工的激情将受到何等打击。在很多企业中,“怀疑文化”都很盛行。无论多么出色的计划,若得不到大家的承认大都将会以失败告终。因为没有人相信,就没有人愿意齐心协力去参与、策划和付出。

    因此,在需要激发大家热情时,不妨试试“寻觅情人”思维,通过追问“究竟为了什么”,从而去思考“应该怎样去做”。只有这样从“终极目标”出发,才能摆脱过去和现状的束缚,从而找到另辟蹊径的方法。

信息多更有利于决策

    在这个瞬息万变、信息繁多的时代,按照先分析过去、再收集现在的信息,最后拟定未来的传统思路,无论如何也追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而且,你会发现,分析过去和现状收集的信息越多,你就越看不清未来。因为过量的信息会让人头脑混乱,无法洞察事物的本质,影响自己的判断。正如本田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所说:“所谓解决问题,并不是去获得信息。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在收集信息时,潜藏着巨大的危险。”

    那么,如何收集“适合”的信息?这就要掌握一种思维方式:最小限度地收集与目的“适合”的信息,“精准”比“海量”更有用。同时,信息有时效性,如果你的信息半年之内不用的话,就不要先急于收集,果断划分信息时段至关重要。

    传统的信息收集法是:收集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点—变更对策—实施;而“目的相适型”信息收集法则是:展开目的—展开想法—选择目标概念—实施方案—实施。改变思维方式,让信息的收集量大幅减少,也使人更容易提高思维效率。在收集信息时,信息相当于一颗颗零散的珍珠,而“目的”则是将其串起的线。只收集符合这条“线”的信息,自然会将更多的无用信息排除在外。

    同时,既要关注“冷信息”——书、报、杂志和互联网上的信息,更要关注“热信息”,这是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信息,是动态而及时的。举个例子,美国一家大型超市在进军某亚洲国家时,先咨询该国的经营顾问,但对方说需要6个月的调查以及6个月的分析时间,之后才能给出建议。于是,他们将熟悉市场行情的资深市场分析专家、长于店铺开发的行家等13名行业的专门人才汇集起来,经过四天三夜的会战,制定出了进军方案,并很快进入实施阶段。依靠“精英群体”头脑之中的“热信息”,开办这家超市节省了1年时间。

    你的思维是否也曾经被这些陷阱所困?看不到真相,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我们知道,改变禁锢一个人多年的思维习惯,是件很痛苦的事,但如果继续困在其中,未来你则很可能被竞争对手淘汰出局。成功的先例并非是安全地带,新的安全地带必须靠自己去设定。

    逐渐养成在不同的思维模式间切换的好习惯,享受深入思考带来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吧!相信在自我思维模式革新的路上,每一次尝试,都会让你领略到另外一番风景。

(责任编辑:羽篪)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