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总国民生产总值(GDP)中,逾45%的部分由制造业、采掘业、公用事业与建筑行业贡献;而在美国,这些行业对GDP的贡献通常不到20%。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具体产品由中国制造,美国只负责设计、打造品牌以及兜售它们。长期以来,工业部门对中国的产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仅与后工业化的美国相比如此,与其它处于类似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如此。世界银行的伊查斯?加尼(Ejaz Ghani)和布鲁斯金学会的霍米?卡拉斯(Homi Kharas)计算得出,2005年,制造业在中国GDP中的比例较全球正常水平高出18个百分点,但服务业占比却低了8个百分点。
依据此类数据,批评家们指责中国“工厂至上”。土地补贴、信贷和电力都向制造业倾斜,而制造业往往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耗能极高。廉价的人民币也有利于制造业产品--制造业产品可以出口海外,而服务业一般不能外销。但是2013年可能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或将成为中国服务业影响力正式超过制造业的元年。根据全国性统计,在2012年的中国GDP中,服务业(包括运输、批发、零售、酒店、餐饮、金融、地产和科研等)占比达44.6%,只比制造业的45.3%少了不到一个百分点。同时,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也更快。
服务业的壮大可能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再平衡:从出口导向转为国内消费拉动。这些行业的增长也能加快再平衡的过程。服务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它们的扩张将促使加速就业岗位的创造,推高工资水平,促进家庭消费。但在欢呼中国后工业化时代来临之前,必须提出一些警告。尽管服务业不断增长,但它在中国GDP中的比例却仍然低于国际标准。这类经济活动与2005年相比也许更突出了(当时服务业的GDP占比低于制造业8个百分点),但是自那时起中国经济也在增长。根据加尼和卡拉斯描绘的图形,目前中国服务业的GDP占比应该在55%-60%。
服务的价格涨幅也高于工业品价格。但是以2005年的不变价格计算,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例依然小得多。但是服务业成本的增加并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越来越多的服务被消费了。而这应会鼓励服务业的投资和劳动力雇佣。中国的统计学家正努力度量服务业数据。鉴于统计数据的不足,我们现在很难预期在哪一年服务业会超过工业。但是,这就是我从事新闻业的原因。我要说的是,如果有什么注意的话,那就是中国那些容易骗人的数字可能贬低了服务业的重要性。例如,在2004年的经济普查后,中国对其服务业产出的预测大幅向上修正,幅度达到惊人的48.7%。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服务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