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二产增加值占比长时间远超三产。改革开放后,上海服务业开始艰难“爬坡”。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只有30%左右,直到1999年首次超过50%。而从50%到60%,又用了12年时间。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其中出现了两次波动。
第一次是在本世纪初的前几年,三产比重连续徘徊。这主要因为入世之后,上海制造业基地投资建设迅猛,推动制造业高速发展。而在此期间,服务业虽然也有两位数的增长,但相对于工业产值的强劲增长,比重提升明显乏力。第二次是2009年三产比重为59.4%,2010年却只有57.3%,下降了2.1个百分点。陈宪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上海服务业中房地产比重过高,而其他创新型、高附加值服务业则有些缺乏。
不过,陈宪分析,从这次突破60%来看,服务业的基础已经打稳,“不太可能再跌到60%以下了。”从去年前11个月的数据来看,上海经济三产增长快于二产、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内需增长快于外需,并减少了对重化工业、高耗能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房地产业的依赖。
目前,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服务业产出占到GDP总量达50%,就意味着这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开始以服务经济为主;比重达到60%,就可以认为基本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展望未来,上海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上海服务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快于全市经济增速2个百分点左右,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5%左右。
对此,不少专家认为,如果服务业发展环境营造得好,预计不久的将来,上海三产比重还会进一步提升,不仅是65%,“甚至是达到70%—80%完全有可能”。但问题是,未来上海服务业占比如果再要上升10个百分点,这10个百分点一定应该是服务业质量的增长,而不是简单数量的增长。
和国内外城市相比,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现代服务业“短腿”现象依然严重。复旦大学教授孙立坚建议,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抓住“四个中心”建设的历史契机,提升高端服务业能级,是上海服务经济实现嬗变的内在动力。诸如在金融服务业、高端信息服务业等领域,深化各项改革,完善与优化服务经济发展政策和环境,加强高端服务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集聚和辐射联系。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服务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