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旅游市场越来越兴旺,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体系更加完善、素质不断提升、功能不断强化;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便捷,旅游通达条件明显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日益优化;旅游业在促消费、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方面的关联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是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出境旅游市场,是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出境旅游消费国;已经从旅游资源大国走向世界旅游大国,在世界旅游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大加强。
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旅游产业的定位也在不断调整。从2001年《“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的“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到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面向消费者的消费性服务业”,到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的“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到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现代服务业”,到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下称《意见》)中的“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再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今年,国务院将5月19日正式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在中国现有的人口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阶段,大力发展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引领性产业、提高老百姓生活品质的民生产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领域以及环节复杂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力杠杆,是带动交通、通讯、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有效吸纳社会就业的高效扩容器,是扩大内需的强力催化剂。此外,旅游业对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难题、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国际了解和友谊等诸多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正处于难得的机遇期。从需求方面看,中国是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在加快,一个庞大的旅游消费需求的市场空间将开启。从供给方面看,旅行社、酒店、景区点等旅游产业三大支撑性企业数量规模很大,中国有43处世界遗产,居于世界第二位。当前正是推进旅游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提升旅游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和活力,提高旅游业发展效益的良好时机。从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以高速交通为代表的配套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等,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保障。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以《意见》提出的两大战略目标为标志,我国旅游业的产业定位空前提升,已经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调整中,旅游业将凸显自身的优势和战略地位。
根据《意见》,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在规模、质量、效益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人们对旅游业发展有很高的期待。然而,中国旅游业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旅游产品种类单一、价格不合理、旅游环境不规范、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旅游消费占居民可支配消费的比例依然偏低等问题。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旅游服务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