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这十年,中国的经济环境和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前,国有企业改革处在攻坚阶段,“抓大放小”,记忆犹新,十年后,国企不再是亏损的代名词,而是如何去垄断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消除社会对其特权身份的质疑。十年前,民营经济发展虽然迅猛,但是从具体的企业来说,无论是从资产规模和涉足的领域来讲,都很难与国企相提并论,十年后,以万科、吉利、复星为代表,民营企业已经涉足包括汽车、医药和房地产等资本密集型核心行业,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经济环境和企业形态的变革,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在国有企业改革阶段,企业管理关注的是如何增加企业活力,提高效益的问题,民营企业主要关注如何规范管理,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问题,总之,主要解决生存问题。而现在,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涉足业务领域越来越多,涉及地区越来越广,企业管理的焦点落在了如何进行战略选择、母公司如何管理子公司等问题上,重在解决发展问题。
而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和原则,我认为,就是如何使企业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这里面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企业文化等。在此,我讨论一点,就是授权。
授权,从字面来理解,就是上级把自己的权力让给下级,原来需要上级决定的事情,现在不需要了,下级自己就可以做决定了。含义很简单,但实际并不简单。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企业权力关系的转移,利益分配的变化。上级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权力被剥夺,同样,下级也可能不愿意自己做决定,因为有权力做决定的同时,意味着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要上级舍得下放权力,又要下级主动承担做决定的责任,是授权成功与否的关键。
如何保证授权成功?我认为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授权的目的。授权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企业专业化运营水平。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管理层级和幅度的增加,必然延长审批时间,降低组织运营效率,最重要的是,对于市场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必然减弱。因此,必须进行变革。对于公司核心管理组织来讲,应该把工作的重心从具体的业务管理事务转移到制定标准和制度、提高包括财务、投资等核心能力的工作上来,而对于下面的业务单元,具备独立经营能力,能够对市场变化作为快速反应,是重中之重。而这种身份和能力的转变,实际上就是各自权责利关系的转移。所以,要明确授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适应市场的能力。这是指导我们做好授权的核心原则。
其次,要理解授权的方法。任何变革实际上都是利益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对于授权来讲。因此,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是做好授权的关键。一般来讲,授权体系的建立,有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明确总部和业务单元各自的价值定位,确立总部对各个业务单元的管控模式;第二步,根据价值定位和管控模式,按照职能和业务模块,划分总部和业务单元各自的职权范围;第三步,根据职权划分情况,对具体职权按照管理层级进行界定。根据实践,制定一套完整的职权划分手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把梳理和优化的授权内容按照一定的格式落实到具体的制度上,可以规范具体的授权行为,做到有章可循。
最后,要把握授权的力度。权力关系的变革影响企业管理的整体。一旦有问题,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要把握好授权的力度。我理解的力度,有两层含义:一是制定授权时,要分层分级;二是在实施授权时,要掌握好节奏。对于前者,根据管理层级,按照金额大小等维度,界定不同的权力,比如,在投资项目审批事项中,100万以下的项目可以由事业部负责人审批,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项目必须由总裁审批,而500万以上的项目则需要董事长审批,通过建立分层分级的授权体系,既可以明确界定各自的权限范围,还可以根据授权金额的调整,来合理掌握授权的力度。对于后者,授权是一件敏感和严肃的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节奏,最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授权范围和额度上,制定实施的具体时间和步骤,同时,要建立必要的制度进行规范。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