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 > 研究报告 > 正文

内蒙古东部盟市服务业发展分析

2012-07-04 11:38来源:自治区统计局字号:小

  2007年以来,内蒙古东部五盟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主动做好与东北地区的对接工作。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主要经济增长点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扶持措施,服务业得到稳步发展。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存量土地资源,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效应,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多方位服务,在提升经济水平、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扩大城乡就业等方面成效显着,为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服务业发展情况及特点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质量效益有所提升

  (1)服务业总量进一步扩大,增长速度保持稳定增长。从总量看,2007年以来,东部五盟市服务业发展经历了平稳较快的发展阶段,总量从2007年的725.6亿元(现价,下同)增加到2010年的1242.04亿元,再到2011年的1449.5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总量逐年扩大;从发展速度看,2007至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4.5%,年均增幅比第一产业高出8.7个百分点,快于同期全区服务业年平均增长速度。

  (2)服务业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2011年,内蒙古东部五盟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9.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3.0%;服务业实现税收逐年增加,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服务领域日益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3)服务业为吸纳劳动力开辟了一个重要领域。2011年,东部五盟市服务业城镇从业人员61.26万人,占城镇就业总人口的比重达57.0%。服务业正逐步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另一支渠道。东部五盟市服务业城镇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的比重达到了63.1%,服务业也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进一步促进了富民强区战略的实施。

  (二)内部结构逐步优化,服务功能日益完善

  (1)传统服务业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和经营方式得到巩固和发展。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断发展。在大规模投资的带动下,交通运输的线路网络和客货运量均快速增长。2011年东部五盟市公路运输里程达9.02万公里,比2007年增长20.3%;公路货物运输量达到4.14亿吨,完成货物周转量1063.5亿吨公里,年均增长72.5%。公路客运量12459.82万人,客运周转量1199416万人公里,年均增长10.9%。

  “十一五”期间,随着通信能力的迅速提高,传统邮政业务稳步发展,电信业务快速增长。2011年东部五盟市邮政业务总量4.40亿元,与2007年持平,电信业务总量110.99亿元。经过行业的重组整合和技术提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正在进一步向满足现代物流业要求的方向转变,物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7年以来,相继在赤峰、通辽等中心地带建设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如通辽集装箱中转站、日升日美物流配送中心、金港综合物流园区、科尔沁工业园区综合物流园等投资超亿元、货物吞吐能力超百万吨的重点物流项目。赤峰市红山、松山物流园区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综合运用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电子结算系统、移动通信、数字园区网络办公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把物流企业散步在不同区域的服务网点连接起来,提高企业与管理部门、企业与企业间的数据交换效率,实现园区物流信息平台与入驻企业信息互通和共享。锡盟多伦联邦物流园区依托园区信息平台,搭建起从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到销售商及销售网点的信息网络,使商流、物流、 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增长迅速。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业、文化等新兴现代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

  商贸流通业保持繁荣活跃。得益于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政策措施,批发零售业发展迅速,2011年东部五盟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10.36亿元,比2007年增长1.14倍,年均增长21%。其中,批发零售业完成1928.33亿元,年均增长40.3%;住宿和餐饮业完成204.55亿元,年均增长21.4%。汽车、家电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零售额中:大部分盟市汽车类和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最多,增速最快。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汽车达到10辆,家用电脑达到50台,电视达到近100台,手机近200部。

  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稳定增长。全区共有10个对外开放口岸,其中9个在东部五盟市境内,东部五盟市依托口岸资源优势,对俄蒙贸易增长较快。2011年东部五盟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55.2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35.9%,年均增长8.0%。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7%,其中出口总额11.93亿美元,年均增长30.9%;进口总额43.27亿美元,年均增长4.3%。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仅呼伦贝尔市和赤峰市达1.34亿美元,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引进国内资金710.23亿元。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金融保险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由于地方金融企业迅速崛起,组建的内蒙古商业银行和包商银行的入住以及引进了中信、浦发、招商、兴业等一批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截止2011年底,东部五盟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76.74亿元,比2007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22.0%;各项贷款余额2104.52亿元,比2007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20.5%。

  保险业快速发展。2010年我区新引进国寿财险、信达财险、民生人寿、生命人寿等4家保险机构,2011年东部五盟市保险机构已接近900家,实现保费收入69.65亿元,比2007年增长96.7%,年均增长18.4%。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房地产供给大幅增长,居民居住水平不断提高,房地产业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2011年东部五盟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62.86亿元,比2007年增长的2.2倍,年均增长34%;商品房施工面积4153.4万平方米,比2007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30.7%;商品房销售面积1370.21万平方米,比2007年增长91.5%,年均增长17.6%;商品房销售额439.82亿元,比2007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37.0%。有的地区加大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房建设力度,2011年锡盟完成保障性住房面积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倍。兴安盟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5.9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9%。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2007年的247.95万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303.1万平方米,增长22.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均在25至31平方米之间,比2007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锡盟增加最多,增加近5平方米。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力促进了就业增长和城市发展,2010年城镇房地产业就业人数为2.53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1.37万人,增长1.2倍。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进一步发展。2010年东部五盟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增加值12.47亿元,比2007年增加6.15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2011年末拥有艺术表演团体53个,群艺馆、文化馆56个,博物馆35个,公共图书馆57个,图书总藏量400万册;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在94.7%和95.4%以上,比2007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休闲经济如约而至,旅游业发展呈现新亮点。2011年东部五盟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到3197.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69.9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0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7.5%。旅游业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5%,占服务业比重达32.4%,分别比全区提高3.2个百分点和14.1个百分点。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

  近几年,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不断加强,在制造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中起着增加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行业融合特征也较为明显,并产生出许多新企业。主要体现在:

  (1)生产性服务业总量扩大比重提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持续扩大,2007年东部五盟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243.24亿元,到2010年已达到374.95亿元,增加131.71亿元,年均增长19.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逐步提高,2010年已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0.2%。

  (2)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升级效应明显。产业结构升级不仅表现在一、二、三产业比重变化,而且还表现在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中,2007年以来,东部盟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调整明显,物流、金融、商务等行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正逐步加大。201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06.42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6.6%;金融业增加值89.18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7.2%,居第2位,比2007年提高3.4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38.89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3.1%,居第3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为23.14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9%,居第4位,比2007年提高0.01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7.3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4%,居第5位。

  (3)新兴产业实现突破。随着经济多元发展,对传统行业的需求程度在降低,依赖程度也在降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足,而一些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在提高,经济发展对新兴产业的需求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一批大型物流园区的陆续建成,以及重点工业园区的不断完善,使得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三大新兴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89.2%,对整个服务业增加值贡献率不断提升。

  (四)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2011年,东部五盟市完成全社会投资额3733.16亿元,占全区总投资额的34.6%,比2007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赤峰市和通辽市投资额均首次达到了千亿元。其中: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0.64亿元。投资增长点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项目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完成投资339.80亿元和215.34亿元,占服务业投资总额的34.3%和21.7%,批发零售业完成投资96.99亿元,占服务业投资总额的9.8%,房地产业完成投资90.61亿元,占服务业投资总额的9.2%。

  二、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7年以来内蒙古东部五盟市服务业虽然得到长足发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发展水平亟待提高。截止到2011年底,东部五盟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3%,比全区低4.7个百分点,比2007年低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而呈逐年下降的现状仍是一个严峻的事实。

  (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一是传统第三产业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目前,以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行业仍是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但是传统第三产业仍然存在粗放式发展问题突出,经营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行业布局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开拓新兴市场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紧迫感不强,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与呼包鄂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二是现代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滞后。长期以来,东部盟市经济发展处于工业拉动型,以现代物流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金融业、教育、租赁、商务和居民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上述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进一步发展的潜力非常巨大。

  (三)城镇化发展不足,削弱需求基础。由于大多数服务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难以分离,因此服务业发展具有集聚性的特点,只有在人口集聚达到一定规模,才有利于服务业发展。2011年东部五盟市城镇人口比重为49.0%,比全区同期平均水平低7.6个百分点。又因城市规模普遍偏小,城市间距离较远,一些地级和县级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多元化发展不足,积聚效应不强,对服务业发展带动力不够。

  (四)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对消费的拉动能力不强。2011年东部五盟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5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471元,分别低于全区平均水平3957元和171元。2007年至2011年东部盟市GDP年均增长14.5%,而同期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1%和13.1%,低于GDP增长速度,与地方生产总值发展水平不相匹配。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偏低,对服务的消费需求有限,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五)投入相对不足。2011年东部五盟市服务业完成投资990.64亿元,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6.5%,比同期全区平均水平低21.1个百分点,也低2007年,服务业投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六)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程度低。一是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低。首先表现为垄断过度,竞争不足。服务业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业准入限制多,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的服务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其次,服务业投资基本上以国家为主。由于市场限制经营,一些本来可以产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的服务领域,都被当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最后,服务业多数产品的价格由政府指定和管理,市场决定的能力差。二是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低。企业办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服务和保障体系;大多数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自我服务的生活保障体系。从而制约了消费结构的转变,割裂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潜力与现有供给能力之间的联系。

  三、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思路

  “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服务业发展全局,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增速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线,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推动服务业集中、积聚和集约发展,着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加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

  四、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把着力点放在加快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上、全力推动服务业提质增量,今后必须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努力实现服务业发展水平上台阶。

  (一)增加投入,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服务业加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是政府通过规范税费、改善服务、强化管理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服务业;二是金融部门应积极配合政府,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行业的生产、建设项目发放贷款;三是要理清工作思路,振奋精神,自加压力,全力以赴做好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四是规范制度,明示条件,鼓励条件具备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债券发行、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一是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革原有服务业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提高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含量,发展壮大传统产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商务营运中心、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等平台打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快速发展的制造业大力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使高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三是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业中的一些新兴产业,如网络服务业、动漫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他们本身就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应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三)大力培植规模企业,提升行业发展质态。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效益,在旅游休闲、市场商贸、物流、住宿餐饮、房地产业中遴选行业排头兵企业,示范带动行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品牌,对本土服务业企业实行高位嫁接,带动全区服务业经营理念、管理机制、组织形式和服务产品创新。

  (四)统筹发展,加快城镇化、非农化进程。城镇化水平决定服务业发展需求,服务业发展带动城镇化水平提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服务业协调发展。首先要促进以内需为主的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完善健全科技、信息、中介、装饰装修、医疗保健等社区基层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其次进一步加大区(市)乡(镇)商业、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改造升级,形成和完善城镇服务业的支撑体系和新的增长点。第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经济聚集效应,实现城市化水平提高和服务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五)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居民收入增长率近年来低于经济增长率,居民收入水平偏低,难以支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拓宽居民消费领域,加强消费引导,将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支撑点来培育,以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六)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步伐。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尽快建立起核心竞争力突出、特色优势明显、发展方式先进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选择部分城区和园区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在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上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激发发展活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还要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如对成果转让、节能环保、研发设计等高新技术相关的服务业税收实施优惠政策等。

  信息流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互动,从而提供准确、及时的物流服务。口岸物流也日趋活跃,“十一五”期间,口岸累计进出境货运量18725万吨,是“十二五”期间的2.1倍,年均增长14.2%。

(责任编辑:孙铭苑)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