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商业模式 > 正文

数据壁垒有待爆破 Facebook社交购物

2012-06-18 11:00来源:互联网周刊字号:小

    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站的接地气迅速勃兴,成为社交购物兴起的必要条件;电商活动中,消费者和商家的双向需求,则是社交购物兴起的充分条件。在过去近一年中,社交和电商的联姻日益受到追捧。2011年4月,Facebook正式开展团购业务Deals,此前,Gamestop、Gap、J.C.Penney、Nordstrom等品牌就已在Facebook上开零售店,近日,Facebook再度发布面向本地企业的新产品“Offers”。

    国内的社交网站亦是磨拳霍霍向电商,人人旗下糯米团购现已渐入佳境,在国内团购市场的大清洗后仍旧占据一席之地,其实早在2009年末人人网就携淘宝、京东商城、呼哈网等推出社区网络“人人爱购”平台,开心网也相继引入特价机票查询、电影票购买、团购等服务。

    但是,爆破数据壁垒、真正挖掘数据价值却并非易事。Facebook的社交购物尝试始终步履艰难。

“搜索已死 社交当立”

    2011年被称为“社交年”,媒体提出了“搜索已死,社交当立”的说法,意在强调,得社交者得平台,得社交者得数据。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从搜索为王到社交当立,不是什么新的趋向,本质上对应的是web1.0到web2.0精神的更迭。

    搜索和web1.0精神相对应,强调的是信息的获取,互联网产生初期就是以海量信息的快速获取引发人类生产生活的一系列变革的,网上冲浪成为一时潮流。但从大约十年前开始,互联网巨大的信息流带来的弊病日益显现,web2.0注重的是交互,本质是在“信息大爆炸”的情况下,帮助人们更好地选择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调查显示,微博已经超越网络论坛成为中国第二大舆情源头,仅次于新闻媒体报道,网络热点事件中,18.8%的源头是微博。无独有偶,网易新闻一度的广告语是“无回复,不新闻”。在全媒体时代,Facebook、微博、新闻跟帖之所以迅速崛起就在于契合web2.0的交互精神。显然,在信息的交互性上,以事连接的媒体、以物连接的电商,在以人连接的社交面前都会显得捉襟见肘。这就是为什么在web2.0时代到来的十年间,社交能够迅速成长为互联网的巨擘。

    社交网站的勃兴,只是社交购物模式的必要条件;电商的借力社交,更是由电商的刚需决定。电商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买家和商家,以此二者为视点,对社交购物都有着充分的需求。

    从商家的角度。当前阶段,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手段主要还是电子商务、用户付费、及广告佣金,对于中国网民来说,付费的视频、音乐、电子书、服务毕竟不是主流,人们已经习惯于网上的免费资源了,为数众多的非电商网站,其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广告或佣金。这就造成了一种水涨船高的趋势,近五年来,网络广告费用的猛增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少数电商大鳄之下的众多中小电商来说,如果不花钱做推广又是死路一条。随着微博的火热,借势兴起的微博营销又是一边风景独好,据悉,一些微博大号的运营员工月入可上十万元。软广几百、硬广上千的价格,比起搜索或门户毕竟是门槛低了不止一点半点。更价廉,又更容易精准地投放,这是商家对社交购物的刚需。

    从消费者的角度。商家忽悠暴利的情况在电商中非常多见,消费者是弱势群体,往往得不到保护。商家自己挂在网上的矜夸美图、极容易作弊的好评和高信用,不仅已经失去了原来应有的作用,反而容易成为网购陷阱。同线下购物相比,消费者的权益更加难以保障,新兴的社交购物,则是克服网购陷阱的一种有效形式。

    从消费习惯的情感需要角度来看,购物是满足某种需要,有时候希望听到朋友或他人的意见,而不是在传统电商中只能听商家自卖自夸,或者在一些购物垂直媒体中被水军马甲包围着。更为重要的是,购物搜索引擎已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比起没有区分的搜索,把物品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归类,细分商品和精准投放,才能更加刺激消费需求。

    Facebook如同一个蓄水池,池内是深不可测的大数据,涉足电商是其大数据落地的有效形式。电商蓬勃的背后,又有其卖家和消费者双向的刚需,借力社交是其现实困境解决之道。这就不难理解,社交购物渐渐成为一种趋势,社交网站、电商、乃至第三方都急于插足以分得一杯羹。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