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品牌之道 > 正文

摒弃浮躁和功利 做品牌应先做好产品

2012-06-11 10:00来源:品牌中国网作者:沈志勇字号:小

    从消费者角度上说,任何人都有视觉疲劳,听觉疲劳。每天接收到那么多的广告,对广告已经麻木了,已然没有什么兴趣了,相反的或许会产生排斥甚至回避的心理。这是单纯从接收广告这个初级层面来说。往深了说,现在的消费者已经越来越成熟和理性了,一是自身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二是在市场的不断教育下,对产品和服务懂得越来越多了。指望广告忽悠消费者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消费者整体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它们更关注的是你所提供的产品是不是最好的,你所提供的服务是不是最可靠的,性价比是不是最高的。

    现在市场上供大于求,最不缺的就是产品和服务。而且同类产品少则几十种上百种,多则上万种几万种,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间。消费者永远是在做单选题,而且备选答案太多,太多。在那么多的备选答案面前,为什么单选你呢?一定是因为你的产品和服务是过硬的,一定是因为你的产品和服务深深打动甚至感动了他和她。

    企业在打广告的时候,大打情感牌,宣传和炒作一种概念,试图寻求和消费者之间产生精神或价值观层面的共鸣。这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企业都不能绕过产品和服务这道坎。品牌是建立在真实的产品身上。任何不在产品和服务上精耕细作,而舍近求远去追求所谓的虚无缥缈的情感和概念,这种发展的思路都是不可持续的。

    因为无论广告做的怎么虚,但是让品牌落地的还是,可见,可碰,可触摸的真实的产品,呈现给消费者的广告无论是多么花哨,多么的意味深长,最终还是产品说了算。产品和服务,就是临门一脚。之前工作做得再多,都是为了临门一脚。如果临门一脚做不好,之前那么多努力也是徒劳。

    有的企业广告给人的感觉宛若国际大品牌,结果走进商店一看,质量低劣,瑕疵百出。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消费者日后对这样的产品或品牌三过店门而不入。还有的企业,以为渠道管线埋好了,产品就会大卖。产品大卖的条件是什么?必须要有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价值的产品。如果消费者不买账,渠道管线预埋的再好,也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这又回到产品质量的源头上来了。

    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产品畅销长销高利销,渠道管线的设置当然是很重要,但是能否给消费者提供独特的、有竞争力的产品,更重要。因此,企业不仅仅要关注渠道,更要关注自己的产品质量。在市场导向下,在产品上不断改进和创新,优化升级,提供更出色的产品,才能最终征服消费者,赢得市场。

    总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沽名钓誉,而要扎扎实实的把自己的产品搞搞好,把自己的服务搞搞好。把关注的焦点和工作的重心,放在自身内功的修炼和打造产品力的提升上来。在此基础上,再去谋求更大的发展。在“酒好也怕巷子深”的年代,通过必要的广告宣传和品牌推广,让好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惠及天下更多的消费者。只有在产品和服务上不懈的追求,赢得消费者的认可,才能让渠道发挥最大的作用。反之,在产品力不够的时候,一味强调渠道的拉动作用,这种发展思路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毕竟买单的是终端消费者。如果产品不够好,消费者就不会买单,产品就会囤积在渠道里,造成消化不良。

    在此基础上企业有的放矢,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围绕着自身的优势,结合市场的需要,打造出一款或几款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出来,这是一个企业的看家本领,也是一个企业得以立足的根基。同样是服装企业,大家都知道产品质量的重要,在日常工作中也这么去做。但是其实任何一个企业总有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如果能集中精力把这个优势领域发挥到极致,经营好自己的长处,同样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劲霸男装,它作为一个服装企业,什么品种都生产,但是它始终强调劲霸夹克作为它的拳头产品。

    中国企业缺什么?其实什么也不缺。缺市场吗?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十几亿,最不缺的是市场。缺好的项目吗?不缺。缺团队吗?不缺。缺钱吗?不缺。缺的是耐心。

    中国有句俗话:磨刀不误砍柴功。没有任何品牌一夜之间就能变成知名品牌,总是会从最基本的质量抓起,然后一步步往外走,直至成为知名品牌。日本制造业花了20年时间,才摆脱了垃圾产品形象,成了高质量产品的代名词。韩国企业也是一样的。15年前,三星电子没有今天这么有名,现代汽车也没有像今天这样的良好声誉,但通过关注质量,关注设计,不断努力,他们构建起了优秀的品牌形象。有些中国企业经常忽略这方面的事情。品牌必须基于诚实、可靠、信任,即基于可靠的产品质量。一则广告,一个聪明的idea,只能为品牌带来一定的知名度,但是没有办法构建起优秀的品牌。

    做品牌不一定要大打广告,不一定需要大量烧钱。这种例子不胜枚举。ZARA很少做广告,靠着口碑做出了国际级品牌。谷歌和百度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品牌 产品 ]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