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上游管理
孙伊萍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奶源建设。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乳业的所有食品安全问题都出自奶源。蒙牛重视下游销售,却在上游奶源建设环节落后于国内同行。孙伊萍的思路是:介入奶源的管理。第一步是提升散户奶源的品质。孙伊萍称,将采取措施引导散户奶农从分散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相关工作从今年三四月份就已经展开。她强调,一切改变都应在确保奶农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实现奶农和企业可持续的共赢。
第二步是加强自建牧场,提高自控奶源的比例。“M1事件”已使中粮高层意识到不可控奶源对企业品牌的影响。在“M1事件”中,眉山个别牧场的一批饲料因天气潮湿发生霉变,奶牛食用后原奶黄曲霉素超标,而工厂原奶质检员的工作失误又使黄曲霉素超标的奶未被检出。但由于所用原奶一部分来源于自有牧场,一部分来源于当地奶农,导致问题奶源无法追溯。未来五年,蒙牛将在自建牧场方面投入超过30亿元。以富源牧业(蒙牛全资子公司,推进自建牧场的平台)为例,该公司正在全国六个地点建设牧场。孙伊萍说:“我们的牧场不宜太大,江苏宿迁的项目,规模约在6000头左右。”
第三步,提高合作单位的控股比例。在乳品行业,全产业链非常难做,奶源建设投入大利润小。业内认为奶牛养殖、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成本投入占比为75%、15%、10%,但利润分配是10%、35%、55%。在中粮高层眼里,提高合作单位的控股比例,利用杠杆效力,是目前控制奶源更可行的路径。
现代牧业始终是蒙牛无法绕过的上游供应商,它由蒙牛的创业元老之一邓九强创立。据悉,现代牧业上市之际与蒙牛签订了一个10年协议,时间从2008年10月24日起,规定70%以上的奶源必须卖给蒙牛,同时还规定了其他30%不得销售给除蒙牛外占有中国乳品市场份额最大的两个竞争对手。长期以来,伊利、光明和蒙牛一道,构成了中国乳业第一方阵。
2011年,曾担任蒙牛CFO超过八年的姚同山创办了奶牛养殖企业圣牧高科,圣牧高科旗下牧场均为3000头或5000头的规模。有投行背景的姚说服私募股权基金景林投资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并制定了登陆H股的计划。圣牧高科被认为是第二个“现代牧业”,与富源牧业一起,三者被认为是在乳制品行业上游形成的蒙牛系。虽然同源,现代牧业和圣牧高科毕竟与富源牧业不同,它们并不隶属蒙牛,而是蒙牛的合作伙伴或潜在合作伙伴。从长远发展考虑,孙伊萍必须理顺与这两家伙伴公司的关系。在上游加大投入,是蒙牛在为奶源建设“补课”。
伴随着2000年前后中国奶业大发展,北方两大乳企蒙牛和伊利采用“先市场,后工厂”的方式,得以迅速崛起。最新的营收数据显示,蒙牛和伊利的营收均接近400亿元,远超光明和三元等城市型乳业公司。中商流通分析师宋亮指出,在发展初期,“重营销、重市场”是蒙牛快速发展壮大的主因之一,但作为一个“上接奶源,下连市场”的大型乳品企业,应更加注重各环节的协调发展。今天,蒙牛在奶源建设的不足、流通环节管理的松散与其销售快速扩张的不相匹配,是其质量问题频繁出现的根本原因。
以光明为代表的城市型乳业公司,大多脱胎于农垦系统。光明乳业在上市的过程中,并未将“奶牛”纳入上市公司的资产,而是留在其母体企业了。光明乳业对奶源的控制是通过其母体间接实现的。其自控牧场主要集中于上海周边地区,比例超过80%。此外,由于规模和产品类型的不同,光明和三元等城市型乳业公司对于原奶的需求远低于蒙牛,质量较易把控。
与完成上游奶源建设的改造同步,蒙牛还计划进军高端奶粉及巴氏奶市场,这两者均对奶源质量有较高要求,其中前者被认为是在乳制品行业中利润空间最大的产品。截至2011年底的蒙牛业绩公告显示,液态奶部分贡献了公司全部营业收入的90.1%,而巴氏奶和奶粉几乎为零。孙伊萍称,蒙牛要做最专业的乳制品公司,这样的公司一定不会是一个瘸腿的公司。“如果有可靠和高质量的奶源做保证,蒙牛将大力推进奶粉和巴氏奶的品类建设。”
新蒙牛压力
此番空降蒙牛,孙伊萍只身前往,这与前任杨文俊有巨大差别。2006年杨文俊出任蒙牛第二任总裁时,牛根生为了支持其工作,将资历较深的蒙牛元老全部劝退,杨尽可挑选合适的人选搭建管理团队。而孙伊萍此番执掌蒙牛,则必须用好杨文俊的老班底。为争取支持,5月上旬,孙伊萍开始约见蒙牛主要管理人员。一位不愿具名的蒙牛管理层人士透露,孙恳请大家不要离开蒙牛,称公司正值用人之际,希望能留下来帮助她。“我不会离开,我对新任总裁印象不错,观点到位,思路清楚。”该管理层人士说。
中粮管理层及蒙牛创始人牛根生亦在为孙伊萍背书。孙伊萍接手蒙牛后,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和牛根生一道参加蒙牛4月份的月度经营例会,宁高宁表示,将全力支持孙伊萍开展工作,牛根生也在会上号召蒙牛全体员工,要像当年支持他一样支持孙伊萍。据悉,目前在中粮集团内部,涉及蒙牛的事务均被置于优先地位。中粮亦将搭建沟通合作的平台。从选定孙伊萍接任蒙牛至今,宁高宁已与她进行了多次深入交谈,中粮和蒙牛的业务协同,亦被多次提及。在完成上游奶源的整合后,蒙牛将在饲草饲料资源方面和中粮对接,蒙牛还将利用中粮的外部合作机制开拓国际市场。
孙伊萍告诉记者,基于长远发展,蒙牛需要改革,她将通过系统梳理、重构内部各项体系来腾出更多的利益空间。但市场人士分析,实际情况未必乐观,孙伊萍任务艰巨。一位在黑龙江长期从事大牧场建设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建设高水平的大型牧场前期将占用大量的资金,从规划到投产需要三年,此后还要经过两年到三年的调整期,一般在第六年才能获得稳定的收益。目前蒙牛的财务状况良好,截至2011年底,蒙牛乳业账上现金及等价物余额为43.6亿元人民币,同期的伊利股份和光明乳业均未超过33亿元人民币。蒙牛的流动比率为1.44,速动比率为1.20,显示出比主要竞争对手更好的资金流动性。
资金也许不是瓶颈,但蒙牛在上游的牧场建设上是否专业?前文提及的牧场管理人士认为,牧场建设是一件非常漫长和辛苦的过程,需要专业的团队,充分考虑防疫、饲料配给、粪便处理等多方面条件。而此前蒙牛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奶源建设、特别是自营牧场的建设不力”。宋亮亦认为,蒙牛的上游合作伙伴现代牧业在资源配给、风险预防和环境承载力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如果蒙牛的改革是希望与其建立更深刻的合作关系,那么孙伊萍还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完善。
资本市场亦是孙伊萍的压力来源。目前蒙牛业绩增长迅速,股价稳定。一位长期关注乳业的投行人士称,孙伊萍加大奶源建设的思路将增加公司成本,而对产品的调整,可能会打破目前蒙牛稳定的盈利模式。但孙伊萍称,“新蒙牛”并非聚焦于眼前利益,并且改革并不一定意味着牺牲业绩。
蒙牛还需直面中国奶业体制问题。多位乳业专家认为,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奶农奶(包括散户、奶牛小区、小型牧场和合作社)依然是蒙牛奶源的主要组成部分。现行体制将奶农和乳企分割成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双方是博弈而非合作关系。三聚氰胺事件、“M1事件”都是这种体制的产物,不打破这种体制,奶源问题始终是悬在乳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上海奶协前副秘书长顾佳升称,蒙牛的真正出路在于“善待奶农”,处理好乳企与奶农间的利益分配,这也是保证中国奶源质量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三个办法,第一是鼓励奶农自己建加工厂,第二是乳品企业吸纳奶农入股,第三就是上海的传统办法:政府定价,第三方检测、按质论价。“这次蒙牛高层换人,蒙牛能否借此机会转变观念,就要看新的领导人有没有魄力了。”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蒙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