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盲目扩张,我国自2007年7月推出了绿色信贷政策,将企业环保指标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产业进行信贷控制。通过这一金融杠杆,环保政策得以切实履行,而且比行政手段更有效。今年2月,银监会公布了《绿色信贷指引》,进一步推动银行绿色信贷,并借此调整信贷结构,发力支持低碳经济。
在绿色信贷发展初期,多数银行曾质疑其发展前景,认为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收益不大,持观望态度者众。一些中小银行看到了绿色信贷的独特价值,其议价能力较高,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又常常解救了企业的燃眉之际,利于忠实客户的培育,还能带动发展中间和负债业务。此外,中国作为占据全球一半份额的碳减排市场,绿色信贷业务巨大的潜在商机也让一些银行跃跃欲试。
银行是国家金融资源的配置主体,以绿色金融业务支持国家环保,既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又助于自身变革转型,提升商业价值。近年来,不少银行针对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等绿色新兴信贷市场加大金融创新,积极探索绿色信贷之路,支持绿色信贷市场。今年,一份形成历时一年的调查报告,对国内16家上市银行的绿色信贷情况进行了整体评估和排名,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和上海浦发银行名列三甲。
工商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集中碳保理融资、能效贷款等;同时大力拓展推广电子银行、网络融资等低碳环保的绿色金融服务方式。截至今年,工商银行投向绿色经济领域的贷款余额已达5900亿元。兴业银行是中国唯一的“赤道银行”,近年来一直把绿色金融作为适应绿色新经济和把握绿色经济新机遇的战略经营模式。自2006年到2012年Q1末,兴业银行已累计发放绿色融资2857笔,达1290亿元。浦发银行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体系覆盖绿色产业链上下游,各项创新产品已批量化实施。近三年,浦发银行累计投放绿色信贷已超千亿元。
不过,谋思网(www.imosi.com)专家认为,处于起步阶段的绿色信贷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障碍,滞后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绿色信贷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性标准,在风险控制方面也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此外,银行、政府和企业三方的信息交流机制也有待完善。总之,绿色金融应成为企业治理的共识、银行践行社会责任和开拓新盈利点的方式及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