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蜂拥”纽约时报广场大打形象广告宣传牌是为了提升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的话,那么,天价的广告花费在挣得世人眼球的同时是否也会带来理想的广告效应,成为一笔“合算的买卖”呢?
从五粮液到格力电器,再到巨人网络,事实上,每一个登陆时报广场的中国公司都受到媒体和同行的高度关注。在这个世界顶级公司云集的竞技场上,中国企业的雄心是否能够真正开启中国品牌新的大航海时代?
纽约时报广场——百老汇街与第七大道切割出来的“三角地”,它还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字,“世界的十字路口”。曾有统计, 时报广场户外广告牌集中的地区,南北向从第41大街延伸到第53大街,东西向从第6到第8大道,为广告市场创造了近30万个就业机会,高密度的广告牌挤满了几座大厦,几乎成为全球商业世界的缩影。
2011年美国东部时间8月1日上午,五粮液的形象宣传片在纽约亮相。前不久,格力电器又在这里掀起了一轮更猛烈的广告攻势,每天160次的最高播出频率,连续5年的播出时间,使其成为迄今在纽约时报广场投放力度最大、形象片播出时间最长的中国企业。
“各大企业对‘世界十字路口’有限广告资源的争夺都是相当激烈的。”五粮液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说。去年8月,时报广场出现了五粮液与可口可乐“同台”的场景。五粮液选择了新华社在这一地区承租的广告牌,这块高约19米、宽约12米的液晶显示屏位于韩国三星电子公司、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和韩国现代集团广告屏的正上方。
而对于基本由OEM(代工)起步的中国家电企业出口业务,近两年,在市场萎缩、成本上升“两头挤压”之下,OEM的利润已经日趋微薄,而且存在订单不稳定的问题。直接面对海外消费者,成了很多公司最为迫切愿望。2011年6月,格力电器在美国加州成立分公司,宣布正式进军美国市场。格力电器副总裁望靖东表示,与欧债危机阴霾下“看不清”的欧洲市场不同,美国市场却是前景光明。“现在美国是我们最大的海外市场,去年一年销售了100多万台。”为此,公司势必要加大在美国市场的广告投入,“以后,我们可能还会考虑在美国的广播电视、报纸上做广告,或者采取在影视作品中植入等等多种方式。”
美国东部时间4月9日,巨人网络斥资在纽约时报广场购入多块广告屏开始播放其新网络游戏的广告片。从脑白金到黄金搭档,从“今年过节不收礼”到“花一样钱补五样”,史玉柱把史氏营销路线搬到了纽约。巨人网络总裁刘伟表示:“有统计数据显示,纽约时报广场每年吸引着40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很多企业甚至国家都在利用这个特殊世界舞台来树立形象。《征途2S》在启动全球化营销之前,圈定了全球多个知名城市,最终评估纽约是最好的,能在很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焦点,特别是在互联网行业。虽然我们的主要目标用户群在国内,但需要在全球范围建立更大影响力。加上巨人网络在纽交所上市,也可以树立上市公司品牌。”
在时报广场放置广告牌已经成为企业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象征,但是,在寸土寸金的时报广场做广告要花多少钱?
负责广告出租的谢伍德户外广告公司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透露新华社为这块广告牌具体花了多少钱,而五粮液方面也不愿意透露广告花费的具体金额,“五粮液在纽约时报广场进行广告宣传,并非传言所说花费了重金。任何一个企业开展宣传工作必然都将综合考量其效果、性价比等多方面因素,当然五粮液也不例外。”五粮液相关负责人说。巨人和格力的工作人员也表示无法透露具体金额,但是“很合算”是这些公司共同的感受。“广告位的性价比还是相当高。”五粮液工作人员称,“从目前来看,广告位对于提升五粮液在美国、欧美市场,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对广告投放的效果十分满意。”
按照惯例,时报广场一块普通的液晶屏,一个月租金达30万-40万美元。当然,根据投放时段,具体位置,不同载体,价格会有差异。广告牌是否直接对着人流如织的地铁出口,能不能上MTV的热门节目《Total Request Live》,在新年庆典上是否能作为背景,都将决定广告位的“身价”。一般来说,广告主在电视和纸媒上投放广告的周期为一两个月,然而,时报广场户外广告的广告主们一般都会长达数年租下某个广告位。“这么长的时间摊薄下来,价格是合理的。”格力电器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考虑到其巨大的辐射效果,这就更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有统计称,时报广场每年吸引的游客相当于14%的美国人口,而在最繁忙的季节,每小时经过时报广场的人数少说也有1.5万人,而这些人会用他们的手机、摄像机等把时报广场上的新鲜事拍下来,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这让这里的广告迅速增值,“人们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时报广场,效果已经不局限在当地。”不过望靖东也指出,在时报广场做广告,品牌越具有影响力、在潜在的受众中知名度越高,广告的效果就越好。相反,小品牌在这里则很容易被淹没。
北京市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称,目前,中国公司在纽约时报广场做广告,就像央视标王的美国再现,更多的是彰显实力,创造实际价值可能尚需时日。“我们现在看,很多昔日的央视标王现在连企业都没有了。”他也指出,中国企业在品牌传播思维的拓宽上与国际潮流还有差距。
赖阳表示,广告宣传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推动消费者购买,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投放。比如可口可乐打造了年轻时尚的感觉,耐克则强调和明星零距离的概念,这些广告都获得了很好的反应。另一种是,在没有进入的市场,进行企业形象实力的展示,“也就是起到告知一下的作用。”这样的广告投入较大,投放公司一般实力较强,但未必会带来多么直接的销量,五粮液等公司在时报广场的广告应该属于后者,距离市场价值的创造、获得回报还很远。
而赖阳也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企业的广告宣传、品牌推广,已经呈现出新的趋势,即“做窄众,不做大众。”也就是通过消费者口碑、互动等等带动消费,国内的微博、国外的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的流行推动了这种变化。
“这种转播方式影响效率非常高。曾经有一个公司,推出了在互联网上通过3D技术,为顾客定制鞋子的业务,他们邀请一个在facebook拥有很多好友的美国小女孩,体验、试穿他们的产品,并在网上进行展示,网站的访问量一下子提高了一倍以上。”而在广告的内容上,赖阳认为国际趋势也是“轻实力展示,倾向亲和消费者,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进行亲情、友情、诚信等价值观的传递。”在这方面,如何学会“四两拨千斤”,中国企业还应转换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