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品牌之道 > 正文

品牌战略布局:一线与三线市场的差异

2012-04-24 11:59来源:销售和市场字号:小

多元化与标准化

    台湾有种营销理念叫做“一对一”营销理念,把每个消费者当作一个生动的个体,产品也都做得很时尚很个性化,但后来发现这套方法在大陆行不通,尤其在面对广大的二三线市场时,大家根本不领他们别出心裁的情面,“愚众”仍然喜欢娃哈哈、仍然喜欢脑白金这些“低级形态”的商品,许多创新的努力也变成白费。

    是他们的营销手段太高级?还是老百姓素质太差?大陆虽大,但却是一元化的文化,台湾虽小,却是多元文化。台湾的许多商品是以个性化的方式呈现的,消费者的自主意识较强。大陆的消费者多半是一元文化下的从众消费。是基于与“集体文化”保持距离的安全思考,生怕周围的人不认同自己,生怕买亏了,生怕尴尬。他们只所以购买更多地不在商品本身的考虑,而更加注重周围人的看法。即所谓的“面子消费”,在大陆尤为明显。

    几年前,台湾消费市场在现阶段无疑高于大陆,他们更像是一线市场,我们更像三线市场。几年间,大陆一线市场已经进化得非常迅速了,一线市场的消费形态已经大踏步朝多元化迈进。人们除了要通过商品满足身份的附加价值外,更加偏重个性化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在一线市场不单有LV,并且有爱马仕、古奇等众多高级品牌,除了有劳力士,也有帝陀、欧米茄。

    不但反映在奢侈品上,快消品也是如此,开放的终端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大家的喜好也各不相同,有人就喜欢喝清咖,有人偏爱果汁,人们在满足了自己的基本需要的同时,不断通过各种商品来“区隔”自己,很多白领不愿意买Iphone的原因就在于不想与大家混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Iphone走向二三线市场才是最终的归宿,因为在三线市场需要的正是“标杆型”的产品,通过某些标杆型的产品,三线市场的消费者可以与群体保持较近的距离。

    何谓“标杆型”产品?价值何在?三线市场的消费者实际上也认可品牌附加值,但他们对品牌附加值的认可还停留在原始粗放阶段,他们认同的品牌附加值是“档次”而非“个性”,个性是更高级的需求,个性有时是可以脱离公众认知的。宝马奔驰是公众认知的,而萨博这类偏门车跟宝马奔驰基本同属一个档次,萨博首先满足的是“个性化”需求,所以它并不一定要让所有人认知,而宝马奔驰首先要满足的是“档次”需求,所以必须让所有人知道。宝马奔驰是“标杆型”的产品,而萨博不是,虽然他档次不低于宝马奔驰。二三线消费者的需求停留在宝马奔驰档次需求上,个性化的需求还没有,否则他买了萨博,周围的人都不认得,就成了锦衣夜行,岂不白买了吗?

    由于中国市场之大,层级之深,国际品牌难免有许多市场盲区,对于国内品牌来说,与其说要抓住市场漏洞,倒不如说是抓住当下时机,在这些“漏洞市场”建立“标杆型”的产品,事实上很多本土品脾已经这么干了,特别是服装品牌,在一些三线市场,七匹狼、柒牌等本土品牌已经标杆化了,很多三线市场的消费者,知道七匹狼等品牌是大品牌,并不知道阿玛尼、迪奥是大品牌。本土品牌在二三线市场要占领的不是市场,而是消费者心智,这才是重中之重,等国际品牌再进入时,本土品牌就成了标杆主流品牌,而国际品牌则成了少数派的另类品牌。

品牌制胜与终端制胜

    品牌与终端就像进行博弈的两个筹码,拥有了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向对方讨价还价,但到底哪个更厉害一些呢?这个问题如同问是狮子厉害还是老虎厉害一样,关键是在那里进行战斗,在草原上狮子的赢面大,在山岗上似乎老虎的胜出的机会多。总体来说,在一线市场,品牌相对重要,在三线市场,渠道则更为重要。

    如果你掌握了品牌筹码,你在一线市场可以大展拳脚,因为一线市场是个开放的渠道,超市、商场、便利店、直营店、专卖店、等等不胜枚举,你的品牌有很多选择。渠道是要运营效益的,没有哪个渠道会拒绝一个卖得很好的品牌。因此,强势品牌根本不太为渠道问题发愁,但弱势品牌就需要支付大量运营成本。

    在三线市场掌握渠道更为关键,三线市场的渠道相对单一,增加你的曝光率你获胜的机会就大大增强,当然如果你能控制渠道,让渠道具有排他性就更好了,在这方面啤酒做得最为明显,啤酒品牌之间的竞争更大是渠道的竞争,多数消费者还没有到非喝那个品牌的忠诚度,更多时候是有什么喝什么。啤酒推广者往往会在渠道上进行排他性的竞争,告诉某个饭店老板,如果我的啤酒进场我给你什么好处,条件是你不能卖别的牌子的啤酒,把某品牌赶出场去。渠道单一和低品牌忠诚度,决定了在三线市场渠道是制胜的关键。

    这方面娃哈哈是行家,娃哈哈可以做到在二三线市场某些区域只有娃哈哈的产品可卖,没有别的品牌出现,这来源于娃哈哈跟渠道商的捆绑关系。消费者对于饮料这类低关注的商品不会太在意,有什么喝什么。所以你会看到娃哈哈根本不用搞什么品牌建设,娃哈哈提供的永远是“超值的产品”,15种营养素等等。

    正是由于娃哈哈过强的渠道能力,让娃哈哈丧失了品牌建设的能力,所以娃哈哈所谓的品牌是无法脱离渠道的温床而独立存活的,离开了娃哈哈掌控下的渠道,娃哈哈的产品就丧失了“野外求生”的技能。所谓的“农村包围城市”纯属是“毛式情结”的臆想。除非娃哈哈也掌控了一线市场的渠道。但娃哈哈还是很成功的,最起码娃哈哈是非常现实的,它是基于中国国情层级市场的成功样板。

    国内多数品牌已经不能象娃哈哈那样遇到最好的机遇,再去大面积收编被强行推向市场经济而衣食无着的国营合作社。国内中小型企业要做的应该是围绕渠道资源而展开的产品价值品牌。这更符合三线市场的地理特征和消费观念。这听来让人有些绝望,但的确是夹缝中生存的最好办法了。

    品牌从来都是自上而下的,想从品牌入手就得从一线市场布局,做品牌是一种“先花钱,后赚钱”的策略。外资品牌以及资金雄厚的本土品牌才有实力有气魄这么做。而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来说,必须是“先赚钱”才行,所以围绕三线市场的渠道配置资源更加实际。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