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紧紧围绕“两极”建设,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和结构,合理配置服务业资源,尽快提升产业规模、层次和比重,努力实现各种形态的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
4月,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思考》分析报告,首次披露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情况。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529.7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344.4亿元,年均增速20.5%,超过上海等一线城市。但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不够优化、高层次人才短缺等瓶颈出现,开始制约进一步的快速发展。
主持调查的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产业处处长、高级统计师喻志强表示,生产性服务业在推动地方产业能级提升与经济方面,作用十分重要。以2010年为例,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44.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4.2%,从业人员也达到100.5万人。而从整个“十一五”期间看,全市GDP年均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1%,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5%,高于GDP增速和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速度。“可见其不但引领第三产业发展,更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喻志强说。
从增速来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增速高达48.6%。喻志强告诉记者,三者特点明显:金融业对全市税收及城市建设做了显着贡献;商务服务业则引领全市服务业增长;物流业的总体规模则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现代物流业从业人员数为30.1万人,占到生产性服务业从业总人数的29.9%。
业内人士表示,要扬长避短,需要多方着力,如加强中高级人才交流和信息交流、加强集群或园区的生产性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建设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应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行业环境。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以及教育等行业的垄断现象严重,这就导致市场竞争不够充分,从而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化发展。因此,必须消除行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提高其市场化程度,形成市场竞争的良性局面,以此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
尽管增速快、潜力大,但成都仍然受到“起步晚、总体规模偏小”的掣肘,其相关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和广州,与一线城市的横向比较中排名靠后。此外,结构不够优化、高层次人才短缺、对制造业供给不足也是相对明显的“短板”。从内部结构看,除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持续上升外,其他行业比重均在下降,这种结构显然不够科学;其次,领军人才的缺乏制约着该类产业提高进度,“截至2010年,成都人才本体竞争力位列全国10名之外。”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服务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