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长》
茅盾构建的上海展现了上世纪30年代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都市社会生活画面;张爱玲构建的上海则风花雪月、精致考究,带着浓郁的浪漫色彩。在描写上海“风花雪月”之外,近日问世的长篇金融题材小说《银行行长》做出了一次有价值的尝试,有评论家将其与茅盾的经典小说《子夜》相提并论。
上海作家俞天白的《银行行长》将焦点对准了当代金融业这一支撑上海城市发展的血脉。改革开放至今,上海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脚步轰轰烈烈,却始终没有出现一部较有分量的追踪城市发展进程、感悟城市生活的文学作品,令人颇为遗憾。《银行行长》于上海《新民晚报》连载之后,在普通读者中掀起巨大反响,这证明读者对于此类作品的需求。
在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时代、历史于人而言,已不是简单的外在环境,人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每一次生命的律动,都受这只无处不在的“巨手”左右。以当代金融、城市发展为背景的小说,不仅要注重人物的精神状态,更注重人物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茅盾的《子夜》文学价值正在于此。
大多数作家不是来自于金融领域一线,对中国当代金融生活的复杂性缺乏实实在在的了解,因而也缺乏动态把握全局和问题的见识,其作品便易“空”而“假”。而金融领域的内部从业人员,尽管体会深刻,却往往没有能力更没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俞天白对于上海金融业的关注已持续多年,他自己也深入证券行业,与此间不少金融界人士关系密切,曾创作《大都会》、《金环套》、《大上海沉没》等作品。《银行行长》问世前历经打磨,也是首部以上海浦东新区为舞台,以华尔街为大背景,演绎当代中国城市命运和银行家生存状态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