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五:处事不公
中小企业管理的难点在于依法治企,企业做大了,自然法规制度齐全,全体员工都必须要遵循,而中小企业人员数量少,人才紧缺,这就导致企业的领导者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首先从当事人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考虑问题,再加上法规、制度不健全,对于问题的处理,往往就会形成一事一议、一人一议的局面。最终的结局是,尽管未必企业的领导者心有偏袒,但结局却难免是有失公允的。
因为这样的情况导致员工愤然离职的很多,事情未必是大事,小到一个纪念品的发放,大到职位的竞争、工资的晋升、学习的机会,都可能是员工感觉不公正的契机。
误区六:任人唯亲
中小企业的领导人重用自己的同学、朋友、老同事乃至家人,增加了企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这一点无可厚非。一些学究式的管理学者对于所谓家族企业的过敏与贬斥,其实是毫无道理的,即使在管理理论发展最为完备的欧美,家族企业的数量也在90%以上。
成为家族企业或准家族企业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企业的老板是否能够按照一致的标准使用人、评价人、激励人。比如,在用人方面,不怕用亲,举贤不避亲,但亲人应当用到适当的岗位上去,做他能够做好的工作,拿他应得的回报。工作优秀应当奖励,工作业绩不好一样要罚款、批评。
而现实中,我们的很多中小企业家,是把自己的亲人放到了特殊的位置上,结果是:没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亲人把持着公司的关键岗位,致使许多公司出现失误和拖延;由于亲人的特殊的身份,即使犯了错误,其他人也不敢批评;这些亲人也仰仗着老板的势力,在公司内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开会可以不来,电话可以不接,对客户可以态度不好,这样的氛围,难免令真心想在公司好好做事的人伤心、寒心,最终选择离开。
误区七:不欲分享
创业团队,很多在创业期的时候都能够上下同欲,往往是在业务取得了一定进展的时候,反而彼此反目,原因很多,但往往根源都在收入的分配上。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能从企业所给予人才的安全感上来说,比大企业要略逊一筹,但与之相应地,中小企业具有很好的成长性,这正是许多人才愿意加盟中小企业的原因。因此,中小企业应当具有这样一个机制,就是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人才要能够享受到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增值,不管这种机制是显性的工资、奖金,还是隐性的红包、车、房子,总之,是要让人才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企业成长所带给他(她)自己的实惠。
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领导人来说,你可以不懂管理,但不能不懂分享。大家可以放眼周边的快速成长、具有规模的优秀的民营企业,无不是在分享机制方面做得可圈可点,举例来说,大家都在热议华为的成功,的确,华为成功的原因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任总的无私和分享精神,这一点大家从华为的股权结构就不难看得出来。
误区八:随需而变
IT服务可以随需而变,招商银行可以因您而变,但政策、制度不能频繁地改变。与众多民企的朋友交流,这种“变”主要是出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约定的工作目标、考核目标发生改变,二是既定的薪资随意改变,三是既定的上下属、管理关系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在中小企业往往太频繁,政策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产生这一问题,一是由于中小企业的业务不确定性大,企业不得不随时做出调整,二是企业老板感觉引进人才的薪资与其实际能力不相符,三是存在由于新人表现突出或市场机会突然转好,导致新人收入暴增,引进周边员工甚至老板心理不平衡的情况。
无论何种原因,给予外部人才的影响都是极其负面的。首先,对于新进人才来说,好不容易适应了企业的“游戏规则”,正要好好发挥,规则变了,不得不再次适应。其次,在新的组织运作模式下,新人可能会感到不适应,感觉老板违背了当初的约定,第三,如果涉及收入、绩效、提成等方面的变化,更会影响到彼此之间的信任,令人才对于企业的稳定性出现疑虑,以至于不能全心全意于工作,而是整天琢磨老板会不会变,如何变。
最后,当企业政策的变化频率、变化幅度超过员工的预期的时候,人才终究会选择离开,因为没有安全感。
心有多远,就能走多远。中小企业家的用人观,本质是企业家人生智慧与胸怀视野的体现,若能修炼圆满,企业家从“小我”中破壁而出,团队自然会聚集起来,事业自然会发展起来。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