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少中小企业来说,人才是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关键。不过,一部分中小企业领导人在用人方面却存在着很多误区,致使这些企业始终难以在人才问题上形成突破,制约了企业的规模发展,甚至由于人才的流失而导致企业的分崩离析。归纳起来,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应该避免以下八大误区。
误区一:缺乏信任
中小企业的领导人与员工之间的信任,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围绕“用人不疑”和“用人要疑”的争吵已经进行了几千年,客观地讲,完全的信任是没有的,但必要的信任确实是必须的。由于中小企业的业务灵活性相对较高,监控的难度比较大,为了业务的快速发展,就有一个管理的“收”与“放”的问题,放得松一些,有利于快速发展,但可能会产生一些监管方面的问题;管得过死,一是会伤害到业务的自由度,二是也会让员工感觉到被监督、不信任,会有不好的心理感觉。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公司的信息反映渠道的问题,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家族成员、同乡,家庭聚会往往变成了公司员工的评估会,更有甚者,老板有意识地向各个下属部门安插自己的所谓“亲信”,把这个亲信的定期汇报作为监控下属的重要信息源。
这样的做法,必然导致一个信息不公正、偏听偏信的问题,且不说这些人也会有自己的私欲,就算是大家都出于公心,由于他们所掌握信息、所处地位的不同,也难免对其他员工有误解、误判,比如:某某请人吃饭花了多少多少钱之类?其实他们都不清楚,这个投入背后的回报是多少。老板自以为有东厂、锦衣卫,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信息被锦衣卫们屏蔽起来,对下属过多的猜忌、怀疑,感觉是“洪洞县里无好人”,到得曲终人散,才知道这样的做法实在是自作聪明。
所以,我给很多中小企业家的谏言是,首先选择信任。
误区二:不能容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在创业期的中小企业,企业比较年轻,商业模式不成熟,员工经验也不甚丰富,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失误的可能性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容忍员工的“无心的错误”,或者能够容忍在某些方面很突出的员工的另一面,这是一个中小企业能否“聚人”的关键。
事实上,在企业规模不大的时期,我们的企业家的经验、视野、胸怀也在一个成长和变化的过程之中,换句话说,企业家也不是完人。在企业的初创阶段,企业家往往对于员工的能力和道德标准怀有很高的期望,于是,一个事情搞砸了,可能就会把相关的人员开掉;当发现这名员工身上的错误,不是规劝,而是直接开掉;员工顶撞了自己,直接开掉。这种做法,最终导致的结局是,所有人都会一个个被开掉,而留下的都是不犯错误、惟命是从的“老实人”,而作为成长期的企业,靠这些老实人显然又打不下江山来。
古人讲,水至清则无鱼,就是这个道理。
误区三:公私不分
企业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道理似乎大家都懂,但在中小企业,这个戒律并没有被很好地遵守。老板们总是把周围的信任的人当做自己的“兄弟”,既然是兄弟嘛,就没有所谓的制度和标准了。
对于这些老板请来的人,往往都当自己的人待,常常是呼来唤去,有时话说得很重、很伤人,而真正这些人犯了错误的时候,老板们反而不说,袒护庇护。对于他们的工作成果,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到了年终,根据老板对大家的印象,给红包、发奖金。
由此,在老板的身边就形成了不同的“圈子”,进入了这个圈子的,叫做兄弟,随叫随到,跟老板及其家人打成一片,犯了错误不怕,老板也不会亏待。圈子之外的人,叫做员工,公司的制度主要是管这些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圈内的人有自己的苦,圈外的人也一样,这个企业针对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规矩,也就似方非圆了。
误区四:头脑发热
中小企业的特点是决策灵活、迅速,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问题也出在这上面,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当遇到自己所钟爱的人才的时候,更像热恋中的恋人,对方在自己眼中只有美好,往往并没有考虑:这个人适不适合我,我们能否长期地共同走下去。在这样的氛围下,往往是拍着胸脯、不惜重金把“神”请进来,而且在开始的阶段往往对于请来的人才言听计从。
殊不知,这样的头脑发热,为之后的反目埋下了祸根,首先,投入多必然期望也高,而实际情况是请来的是人而不是神,往往难以达到要求;其次,抬起了一个人,压下去了一批人,包括跟自己共同创业的元老们,无形中在新人的周围挖出来一条壕沟,令新人被孤立和敌对;第三,由于新人被过去关注和鼓励,也容易使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这样的结果必然是,蜜月一过,企业领导对新人开始不满,周边的人员群起而攻之,而新的人才由于巨大的心里落差而不满,双方不欢而散甚至对簿公堂的,实在不在少数。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