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中深层地热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会议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等专家疾呼,“中深层地热资源潜力巨大,开发利用地热能,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必要时候在政策方面可以拉地热一把”。
1970年,我国在广东丰顺县邓屋村建成国内第一座地热电站,成为世界上第七个通过地热发电的国家。此后,湖南、河北、山东等地相继建成地热电站6座。国人熟知的羊八井地热电厂则是在1977年建成,是国内首台兆瓦级机组,在当时拉萨电力紧缺的状况下,曾担负着拉萨平时供电的50%,冬季供电达到60%,至今还每年发电1.4亿千瓦时左右。
经历短暂的辉煌后,中国地热发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滞缓期。西藏朗久和那曲的两座地热电厂分别因气量不足和井口结垢严重而相继停运,加之地热发电领域技术水平突破不大,使中国地热发电后续发展倍感乏力。2011年,中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为27.3兆瓦,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西藏羊八井和羊易两座电厂。而据全球投资银行统计,2011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20吉瓦,目前总装机容量已达65吉瓦。数字对比,高下立判。
与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热能在能源性质方面的巨大优势和中国近乎无限的地热资源储量。据统计,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量相当于95亿吨标准煤。每年浅层地热能可利用资源量相当于3.56亿吨标准煤。扣除开发消耗电量,每年节能折合标准煤2.48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2亿吨。我国大陆3000米——1万米深处干热岩资源总计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若能采出2%,相当于我国2010年全国一次性能耗总量的5300倍。汪集旸院士说:“地热能源的平均利用率高达73%,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地热是最具现实意义的能源。”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地热早已成为各国节能减排,调整能源利用结构的重要选择。国际地热协会主席、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罗兰·霍恩说:“2005年以后,全球日益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地热能迎来了自己的复兴时代。”
如何顺应潮流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大幅提升地热的能源地位,成为中国地热界专家学者们必须面临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认为,目前是中国地热开发利用的战略机遇期,因此应该从国家层面予以足够的政策保障和科研投入。“可爱的地热田就像美国的黄石公园一样。”谈及西藏的地热能开发,多吉用可爱来形容,憧憬之情溢于言表。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克文介绍说,我国油田区具有丰富的中低温伴生地热资源。其开发和利用有着先天的优势,大有可为。油田企业不具备油气开发价值的废弃井,采取一定的措施后就能成为地热井,甚至起死回生成为采油井,实现油热电联产。同时地热开发所需要的配套基础设施,油田也基本完备,从而大幅度降低油田区伴生地热资源开发的成本,显著提高油田的整体经济效益。
汪集旸院士认为,中国地热开发目前的状态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大于机遇。国内从资源评价到勘探技术,再到发电技术,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同时,未来的地热开发要突破“产学研”结合的常规模式,做到“政产学研用”五结合,即在企业、学校、研究三方面外,更要争得国家层面的重视和应用层面的支持。
对此,王秉忱教授也深表赞同:“中国地热多是在地方政策的扶持下发展,国家扶持力度仍然不够。”他还呼吁,中国地热的春天正在到来,希望“政产学研用”各方面共同努力,开创中国地热能开发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