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广告服务 > 正文

技术手段实现广告精准营销的喜与忧

2012-03-26 15:23来源:IT经理世界作者:匡冬芳字号:小

  在广告主日益追求精准营销的前提下,广告越来越变成一门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的技术活儿。广告公司不再只是拉关系、拼创意地进行工作,而是更趋于“客户丢出需求包,我们根据客户需求导出数据库,分析数据,用数据说话,给客户做投放方案。”

  从1998年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新浪搜狐这样的门户网站就充当起流量的主要入口,它们是那个时代的媒介霸主。那时的互联网广告基本上延续线下传统广告的模式,链条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广告主——广告代理——媒介,广告效果衡量标准是“展示多少次”——这是属于“好耶”们的黄金时代。

  好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事实上,好耶一开始也是靠技术起家:1999年,王建岗和几个创业伙伴,开发了一套专门管理广告投放的软件。在公司创办不久,就遭遇了第一轮互联网泡沫,很多网站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好耶和许多网站开始了一种解救双方危机的合作:用好耶的管理系统服务换网站的广告位。好耶在这段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广告位资源,并由最初的技术起家,转而走上了广告代理的模式。

  但后来,大批良莠不齐、规模不一的中小型网站纷纷涌现,流量来源逐渐多样化。由于这些中小型网站实力弱小,议价能力低,也不具备与广告主单独谈判的实力。这时候,另一种更有技术含量的互联网广告代理公司开始涌现:以谷歌、百度为首的搜索巨头以“广告联盟”平台的形式,充当起大量中小型网站的代理人,在上游聚合长尾媒介资源,下游笼络广告主。

  此时“技术”开始显现出它的重要性:搜索引擎通过用户访问数据收集和算法,帮助广告主做更精准的投放,之前的按“展示次数”来衡量广告效果也转移到“按点击次数”衡量。不过,这时候的数据分析还比较粗放。

  从2006年开始,随着广告主逐渐意识到互联网广告精准的重要性,“精准”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在行业内被提起。原来非定向的广告投放逐渐转化为定向的广告投放,业内开始出现了按照用户访问的“时间、地域、内容”等多个维度的数据信息,对广告进行定向投放。

  2009年以后,SNS、移动互联网逐渐繁荣,真正催生出一个数据大爆炸的时代。社交网络、大量垂直网站的出现,使得用户访问行为更加碎片化,这些分散的媒体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时候,通过广告代理商来实现集中采购媒介,已经不能覆盖准确的用户。与此同时,传统的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网址导航、门户广告等各种投放方式价格水涨船高,企业花钱越来越看重性价比了。于是,通过技术手段来挖掘、分析用户行为,做出更聪明的广告投放决策被看得越来越重要,也就在原来的按照用户的访问“时间、地域、内容”定向之上,催生出“行为定向”。

  到了2011年,基于用户行为的数据分析逐渐变得时髦起来,在代理模式之外出现了平台化交易模式:在代理模式下,好比批发来一火车车皮的橘子,一股脑儿地按斤出售。但现在,徐鹏认为,卖橘子有了新方法:有机的卖给高品质识货的;绿色的卖给有品味的;无公害的卖给经济型的;剩余的通通廉价出货给温饱型的;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后者靠技术驱动,在进货时做好数据分析、售卖时打好标签分好类、平台接入、自助交易。

  广告的定价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原来媒体价格随行就市,没有一个精确的评估方式;但在一个自助式的广告交易平台上,广告是实时竞价的,好比酒店预订系统:在旅游旺季把酒店价格定得高一些,在入住率不高的时候将闲置酒店资源拍卖,媒体与广告主之间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对接。

  而随着平台式广告交易的出现,互联网广告生态圈正在变得越来越热闹。以前的生态链比较简单,就是广告主—代理公司—媒体,现在,技术成为内在驱动力,一大批技术形态的代理公司、数据分析公司,做DSP(广告需求方平台)、做Ad NetWork(在线广告网络)的公司纷纷涌现……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除了像传漾科技这样的打通DMP(需求方广告平台)、SSP(供应方平台)两端数据做广告交易平台类的公司,谷歌、Facebook、淘宝、百度、腾讯等平台型互联网公司,也在逐渐加大对数据精准化营销的投入力量。由于它们拥有对流量入口端的掌控能力(淘宝在购物端、百度在搜索端、腾讯在QQ客户端),自身掌握着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又具备强大的广告客户整合能力,所以很容易形成先天性的竞争壁垒,在数据分析技术方面也有优势。这些平台型公司干脆撇开了广告代理环节,直接为客户提供精准营销服务,客观上也在挤压广告代理公司的空间。

  一些传统的广告代理公司和4A公司也悄悄往技术方向布局。比如,WPP集团旗下的群邑是全球最大的媒介投资管理机构,这家广告代理巨头从2008年起开始进行数字化探索,群邑中国相继在搜索、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领域成立了数字化营销技术团队,并且着手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不过,由于这些代理型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广告代理,核心竞争力是营销创意,技术是短板,所以转型会面临一定的阻力。

  尽管整个大趋势是如此美好,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抓住了技术潮流的公司就一定能成功。一个相悖的现象是:从2011年,中国的互联网广告首次超越报纸成为电视之后的第二大媒体,但迄今为止,依然没有诞生出一家成规模的互联网广告公司,更别提专门依靠技术强大起来的广告公司。这是因为用技术手段来实现精准化营销,听起来是如此美好的事情,实际操作起来,却有相当的难度。

(责任编辑:国新)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