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文化会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于此同时文化会展也得到了政府和业界的重视。文化会展在全国一时之间刮起一股流行风气,各地举办的规模不一、形式多样的文化会展层出不穷。方兴未艾的各地文化会展不乏有特色鲜明、功能显著、渐成品牌者,但其蓬勃发展背后的隐忧也逐步显现。
有企业人士表示,当前很多文化会展定位不清、受众不明,对参展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会展运作不规范、乱象不断,参展企业由主角变成配角,参展更像是“捧场”“凑热闹”,实际参展成效与预期相差甚远,“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的情况屡见不鲜。
会展上水平,服务是关键。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齐勇峰教授认为:“服务功能健全完善是办好文化会展的关键,但目前国内一些会展综合服务意识较差,有些更像是一般的大卖场,这就失去了举办会展的价值与意义。实际上,会展除了搭建展示、交流、交易等服务平台外,还可以提供法律政策、投融资咨询以及外语翻译等个性化服务。”
周林华经过一番对比,感慨地说:“拿我们参加迪拜中国商品展来说,虽然一个标准展位费是国内展位的3倍,人员差旅花销也是国内的好几倍,但吸引我们每年都坚持参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家组委会在翻译支持、展位搭建、咨询服务等方面提供了‘保姆式’优质服务。”
当前,举办文化会展一般都有政府机构的身影,筹办形式也多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陈少峰认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文化会展审批、主办、服务、监管等环节上,缺乏专业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激励监督机制,甚至在认识上没有从文化产业发展和会展举办的客观规律出发,片面地把举办会展当做“显性政绩”,往往引发事倍功半、越办越差的后果。在会展承办主体确定上引入竞争机制,让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参与筹办,也是提高办展水平的好办法。文化会展的举办应以大众趣味为主导,结合市场需求以及国内自身发展现状,坚持服务为先,融合竞争机制,发挥文化策展的市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