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细节
2003年的海信南非,但仍处于困难重重的摸索阶段;而且,当时中国制造几乎还是小商贩、廉价、低端的代名词。但市场逐渐开始给中国产品更好的空间与机遇。一些渠道商态度开始改变。在日韩家电厂商进入南非市场时,带动了一批渠道商迅速崛起,那些没有抓住机会的则在暗暗观察海信,希望如果中国品牌真的能在这里成功,自己会分一杯羹。
海信内部经过分析,认定接下来的5-10年是中国品牌的发展机遇。如果在走出来之初喊打造品牌的口号只是一种决心的话,那么现在他们看到了触手可及的希望,海信加大了对南非的支持和投入。要与日韩企业竞争,中国厂商必须得更注重质量。这是海信优势。有一次,经销商拉了一车货,车上有日韩品牌和海信,在路上翻车了,结果所有的电视机里面只有海信的产品安然无恙。
海信会注意产品的每个细节。中国人喜欢轻音乐,而非洲更喜欢重音乐,海信的产品在出厂之前对于软件的参数会调至最佳状态。“如果展厅同时有日韩企业和海信的产品,海信的画面更清晰、更亮,更适应当地消费者喜好。”这些细节为海信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对于家电产品,渠道是致命武器。如果要想追赶,海信就必须在三星这些强势品牌已经铺满渠道之后,找到能够并肩前进的伙伴。三星作为本地第一品牌,已经做到40%的份额,对于渠道往往比较强势,它不会特别照顾部分区域经销商的感受,甚至经常会有很霸道的条款压制渠道商。这给了海信机会。海信的思路就要集中核心资源,支持优质的代理商,双方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海信带给渠道商的回报更高,收益要比三星高两个点左右。随着海信策略的实施,更多的只经营日韩品牌的渠道商开始接纳海信。
品牌之虞
经过十多年积累,2008年海信正式开始做品牌。不过,做品牌并不是海信的强项。中国公司做海外市场更习惯于做贸易。海信走出去,先想了三个问题:做品牌还是做工厂?做中高端还是做低质低价?做产品还是做产业?最后海信认定了一句话:做高端虽然会哭着进去,但一定会笑着出来;而做低质低价,则会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贸易做不大,市场主要被日韩以及当地企业控制,那么做贸易可能只有10%的市场空间,然后在这个空间中可能还要和中国公司竞争,再拿10%份额,到最后辛辛苦苦做海外,只有1%的份额。很多中国公司就是为了取巧,选择做贸易、短线可能赚钱,但到现在也没有最终打开海外市场。
但品牌也的确是个高地。在南非,如今的高端市场中,三星市场份额有40%,海信达到23%。海信在管理和产品上可能不输于三星这样的一线品牌,但在营销方面,差距就高下立现。海信的产品还不错,可是顾客购物感受不够好。海信承认这种差距的存在。早期海信的品牌宣传大多集中在产品,海信摆脱不了典型的中国企业的思维模式。比如在路口竖个广告牌,告诉你这个是什么公司,做了什么东西。品牌更应该传递一种态度和方式,但执行成为海信掣肘。有段时间海信希望能够表达智能生活的概念,但合适的载体工具和媒体又很难找到。
海信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争取更多的空间。在过去的重重攻坚中,海信南非以恒心努力克服下来,促进了自身成长与发展。在以后的道路中,海信仍将持之以恒,走好海外拓展之路,在海外市场上树立起中国家电高端品牌。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海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