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遍布中国大江南北,沙县小吃全国年营业额达40亿元。沙县政府因此雄心勃勃,想要整合沙县小吃品牌,甚至谋求上市。
沙县小吃日前因上市传闻而广受热议。最新的报道显示,沙县已经成立了“小吃集团公司”,沙县小吃办准备整合小吃业主入股,走连锁经营的路子,而当地县委也为沙县小吃绘就了“保牌、提质、连锁、上市”的蓝图。
“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县小吃。”当初沙县人在外讨生活的无奈选择,如今却在大江南北顽强地落地生根,沙县小吃已成长为一块知名的地方餐饮标牌。然而,当这种遍地开花、草根气息浓郁的地方名小吃与“上市”二字联系起来的时候,闻者更多地将其理解为这是地方政府的一场宣传推广秀。
在学校或者密集型社区周边,人们随处可见打着“沙县小吃”招牌的夫妻店。走进这些店面局促、声音嘈杂的小店,食客们可以享用到价格低廉、口味独特的福建小吃,但卫生条件较差、品类单一等硬伤则让沙县小吃只能定位为小餐馆,鲜有人将其视为宴请宾客的良所。
许多店主坦言,创新产品就意味着要投入新的成本进行尝试,他们宁愿在当地食客吃腻后搬到他处,也不愿放弃眼前的经济利润。不过就是这样一种档次低廉、难以做大的饮食店,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业内人士称,在沙县每10个农村劳动力,7个在做小吃,仅上海一地的沙县小吃店就有近2000家。目前沙县小吃全国的年营业额达40亿元,相当于全聚德2010年全年营业收入的3倍,小肥羊2010年全年营业收入的2倍。
统一经营管理权,实现沙县小吃品牌统一运作和资本运作,的确是解决沙县小吃发展困境的必需路径。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平衡好政府角色与市场个体诉求之间的矛盾。
可以设想的是,沙县政府以行政方式来统一全国各地沙县小吃的经营并不困难,只要政府强行推出一个行政认证机制就能实现。但是,人为打包之后却会蕴藏巨大问题。其一,行政认证未必符合市场规则的认知。2011年7月,福建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无锡联络处经过授权,曾将无锡的50家“沙县小吃”店投诉到了工商部门,称这些店未经授权擅自使用了集体商标“沙县小吃”,当由官方将其收编,但时至今日该事件仍无进一步的推进。其二,更为重要的是,认证并不意味着形成了有效的资本纽带关系。根据法律规定,政府部门不可能直接参与企业集团的资本运作与管理,而如果以政府投资公司的形式实现资本控制,其实质无异于人为构建了一个地方“国有企业”了。
更重要的是,即便解决了认证问题,如何将零散的资本聚集起来也是一道难题。那些凭借一把木槌做馄饨、一口鸳鸯锅下面条的小业主,是否愿意放弃独立的经营模式受命于他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壳公司是否有能力将众多松散的实体店面有效整合,也尚无定论。集中所有沙县小吃资源上市,就意味着要 “统一形象、统一模板、统一标准、统一定价”,这对于壳公司的物流配送能力、中央厨房水平都将是不小的考验。更何况,除了规范经营之外,上市公司还应当在法人治理结构、股权关系、董事会和经营层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严格规范,需要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进行运作,这些都并非能够在朝夕间一蹴而就的。
沙县小吃的品牌整合与发展壮大并不能单靠政府的政策,更应该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律,需要企业自身的创新。
应当看到的是,上市并非衡量沙县小吃成功的唯一标杆,或许品牌精英的诞生更具市场号召力与影响力。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沙县小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