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广告服务 > 正文

移动广告优势发展吸引品牌广告主青睐

2011-12-12 16:14来源:艾媒网字号: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稳健发展以及国内移动广告平台技术水平的提高,移动广告所占的市场份额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业内人士分析称,未来两到三年内,我国广告业将迎来发展爆发点,因此对于眼下的移动广告而言,发展空间还非常巨大。

爱上移动广告九大原因分析

  通过观察上面的图片,不难发现广告主需要的是互动精准的广告展示,有价值的用户和广告的品牌效果,简单一句概括就是:广而告之,物有所值。对于如此低投入高产出的事物,大家都有理由提出疑问:移动广告能否在展示、用户和效果三方面都满足广告主的需求?因为移动广告尚处于起跑阶段,所以很多传统广告主对它的了解还比较片面。如果想知道让广告主爱上它的理由何在,就必须找出移动广告的优势有哪些。

提供更加的广告展示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移动广告能为广告主提供更佳的广告展示,事实上广告展示非常依赖于展示媒介,移动广告最具特色的媒介就是移动应用(以下简称APP),看上去小小的广告条在APP上犹如门户首页的横幅广告一样显眼。一般情况下,无论是WEB还是WAP,我们看到的网站都有多个广告位,但在APP上的同一页面,我们一般只能看到一个广告位。很明显,APP上面的广告展示更佳,也更容易吸引我们的视线。

  如果只需要广告展示,广告主大可以选择展示效果更好的电视广告,但移动广告与生俱来的互动性和精准性更迎合了广告主的口味。例如大众汽车今年推出了一款“大众自造”的APP,并在有米广告平台投放广告进行推广,用户看到广告后可点击下载大众汽车的APP,玩APP的过程就是最好的互动,这一切都发生在用户的手机上。如果大众汽车只希望针对部分城市进行广告投放,通过有米广告平台就能轻松定位,实现精准投放。

  简而言之,移动广告能够将广告精准地展示给用户,并在互动中传递广告的信息,这听上去已经足够吸引人了吗?

更贴近用户生活

  据预测,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达到2.23亿,智能手机用户就是移动广告的潜在用户,广告主通过移动广告平台即可轻松获得如此海量的潜在用户。手机,甚至平板设备正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苹果CEO库克表示平板设备销量最终将超越PC。所有移动设备都是移动广告的入口,这和广告的本质一样:无处不在,只不过这次它能到达更高的境界--完全地、直接地走进用户的生活圈。凭着移动性和便携性都更胜PC一筹,移动设备正成为用户生活的重要娱乐部分,存在于其中的移动广告则更贴近用户的生活。

  移动设备就像赶集一样涌进用户的生活圈,此前扮演这个角色的是PC,一般通过PC网站只能分析出用户在固定时刻和固定地点的喜好。更贴近用户的移动广告则可通过APP分析出用户的日常喜欢,例如用户通过街旁等LBS客户端进行签到,移动广告平台则可推送签到地点附近的广告,特别是购物和饮食类广告。如果这个广告刚好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或许用户就会惊叹“这是一个神奇的广告”。在APP增长速度已超越PC网站的大好形势下,移动广告将拥有海量的用户,如何更好地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将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广告主最密切关注的问题。

  看来移动广告进入用户的世界太轻松了,因此很多人宣称在玩APP的过程中受到移动广告的困扰,但是这部分人却更乐意点击“讨厌”的广告条。多份数据报告证实移动广告的广告点击率(CTR)高于传统PC网页广告,为什么?因为那些不在乎广告的用户不会留意不断变化的广告,更不用旨意他们点击。所以说,只要移动广告能根据海量用户的特征分析出用户的需求,用户就会非常乐意点击,同时广告主也会愿意投放广告,因为用户才是广告主的根本需求。

更有效的用户体验

  综合广告展示方式和用户数量级两个方面考虑,目前移动广告的价格比电视广告和PC广告更加实惠,印象中拼命烧钱的广告主其实更懂得开源节流。一直以来,广告主最在意的都是广告效果,在用户更乐于点击的角度上看,更具新鲜感和吸引力的移动广告的效果势必更好。用户对移动广告的初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接下来的点击甚至购买行为,目前APP上嵌入的广告就能带给用户足够的视觉冲击。在国内,有米广告的广告条设计相当精美,用户体验已处于移动广告行业的领先地位,同时深受APP开发者的欢迎。

  如果移动广告仅仅拥有上面的条件,而没有足够的品牌传播效应,应该还不能深深打动广告主。实际情况是,移动广告早就有更多手段用于加快品牌广告的传播速度。移动广告的广告内容,如APP、图片、视频、网站,都能通过手机或平板上的通信录发送给好友,前提是广告内容能打动用户的心并能让用户轻易完成分享操作。在未来,移动广告肯定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传播手段,因为具有创造力的传播手段更能吸引品牌广告主。

(责任编辑:国新)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