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大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实实在在的影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从高中的地理课本开始,我们开始接触到了“温室效应”这个名词,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带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导致全球温度在慢慢上升,带来了一些全球性灾难的爆发。最大的灾难莫过于两极地区冰川融化,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沿海国家将被海水吞没。
全球气候变暖警钟在1988年敲响,在经历有史以来温度最高的一年之后,全球变暖导致长江源区沼泽湿地退化速度加快、印度孟加拉争夺30多年的小岛因变暖将沉没、古巴著名自然保护区20年后或将沉入海底、太空照片揭示马尔代夫受海平面上升威胁等一些列的全球性生态问题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
1997年12月11日,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即将于明年到期,南非德班气候变化大会是形成针对第二承诺期的国际法律协议的最后一次机会。就是在这一议题上,与会的各国矛盾重重,在节能减排的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德班大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为了全球在一起“聊聊天”了。
从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开始至今,美国政府在节能减排的问题上就一直在挥舞着保护主义的大棒逼着中国做出让步,如果中国不在国际减排措施上予以合作,就有可能遭受美国国会实施的保护主义措施。而中国则一直坚持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负有历史责任,应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
其实,各个国家分歧的症结还是在于发达国家承担的义务问题上,还是自身切实利益的博弈。美国作为最大经济体,却不想承担过多的节能减排的义务,其他各国想“拿下”美国却又底气不足。节能减排问题就如我国几年之前施行的超市塑料袋收费制度,一开始的时候消费者确实不习惯,但到了今天,我们很少听见抱怨了,去超市的消费者自带购物袋的也渐渐多了起来。没有购物袋就掏钱买塑料袋,这和节能减排是一个道理,国家越发达,温室气体排放的越多,国家所承担的义务也就越多,不至于让这次的德班大会这么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