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信任的破裂
吕梁学的是艺术,毕业后却放弃了学校替他安排的设计师工作,自己找了一家电子商务企业跑起了业务。三年后,他自己开办了一家公司,做代理商。
偶然地他得知前同事马志浩也辞了职。他们两人以前就比较谈得来。这次听说吕梁自己创业了,马志浩就表示想和他一起工作。刚进公司时马志浩很卖力,因为公司创立不久,也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马志浩基本上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业绩很不错。不到一年,吕梁提升马志浩为公司副总经理,两个人一起带领其余三十多个人,发展的状况也比较乐观。
后来,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转折,吕梁因为家里的事离开了大半个月,回来时虽然公司尚不至于陷入危机,但大不如前。吕梁觉得马志浩已经完全不像当初来找他一起聊“雄心壮志”的那个人了。
点评:
除了性格因素外,还有两个有关沟通的很重要的方面,一是品德,二是能力。前者听上去层面比较高,但如果一个人品德有问题,或者持有的不是主流的价值观,包括不认同公司文化,品味另类等等——这些都包含在广义的“品德”范围内,那么一般还是对这些人敬而远之的好。另外,若有心结盟,可以找一些工作能力上对你有帮助的人。
3.上司变朋友
曹静离开原来的公司已经快两年了,她仍然和自己第一次做财务专员时的上司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当时她从技术员做到了财务专员,加入的就是邱云平作为经理带领的团队。邱云平的管理风格特别严格,曹静有点不太习惯。不过她觉得上司说的很多话还是有道理的,也会照做。
一段时间后,曹静觉得自己已经熟悉了这个岗位,但是上司似乎总盯着她做事,她有点别扭,产生了转岗的想法,并且对财务总监说“工作环境比较压抑”。
曹静的要求没有被批准,在和上司几乎处于一种僵持状态一个月后,邱云平找曹静聊天。这位经理先主动说了自己在管理上欠妥的地方,这种诚恳的沟通方式让曹静一直没有舒缓的情绪回到了正常值。之后,曹静有了更多决定自己工作任务的权力。即使后来她被猎头挖走,到了现在这家装饰材料公司做财务经理,她还是会习惯性地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给邱云平打个电话聊一聊,“电话打完,思路就通了”。
点评:
职场上有一条不成文的原则是不要和直接上司成为好朋友。这是从给自己增加风险的角度来说,可能会对与其他同事的相处带来负面影响。当然,如果和上司的良好关系适当发展,日后也可以成为对自己能力有提升的同盟。另外,公司人要注意:一是避免向关系好的同事传播公司内部的一些负面消息、小道消息,这不仅仅是八卦,你会承担职场风险;二是不刻意经营尤其是公司内的同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