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利到解放的亮剑
正是在自主品牌领域为一汽集团立下的汗马功劳,使许宪平在强手如云的一汽掌门竞争中获胜。
从2002年起,许宪平从技术员做起的一汽生涯开始变得充满挑战。
2002年6月14日,天津汽车股份公司第一大股东天津汽车工业集团与中国一汽集团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这一次的重组协议,使得一汽集团绝对控股天汽股份。据悉,在这一协议签署之后,许宪平作为一汽工作组成员就入驻天津一汽。两个月之后,许宪平被任命为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当时的天津一汽夏利亏损严重,2002年销量只有9.5万辆。企业上下士气低落、人心不稳。许宪平作为一汽派驻的第一位高管,责任可谓重大。38岁的许宪平很快用实力回答了一切。他将天津一汽扭亏为盈分为3个步骤:“止血”、“输血”、“造血”。
许宪平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将“国民车”概念明确定义:“国民车是代表最广泛中国大众要求的轿车产品,是建立在自主研发基础上的,有着‘省钱、省心、省时’特性的轿车产品,同时具备安全、环保和现代感”。
在这一定义的引领下,天津一汽夏利先后推出了N3、C1、D1等多款自主研发车型。此后,天津一汽夏利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许宪平履新一年后,一汽夏利实现了扭亏为盈。
几年时间里,一汽夏利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从组织结构、人员素质、产品开发、原材料采购,再到销售模式等环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2005年,一汽夏利创下销售20万辆和单一品牌销量冠军的业绩。夏利在一度被老百姓淡忘后又重新成为私家车的首选。2006年1月,许宪平离开一汽夏利时,该企业净利润已近2亿元。
一汽夏利的漂亮业绩是许宪平的第一次亮剑。
2006年,一汽解放销量大幅下滑,许宪平再一次“临危受命”,担任一汽解放总经理。“为人低调,既有魄力又有实干精神”的许宪平又一次充当了“救火队长”。
转战一汽解放后,许宪平同样交出了优秀的业绩答卷。彼时,一汽解放积贫积弱,亏损约4亿元左右。许宪平上任后,推出了一汽解放的奥威、悍威牵引和自卸、骏威载重以及FM自卸、FK载货5个系列的34类产品为代表的521产品以及第六代重型卡车,实现了解放体系产品结构的调整目标。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与加强管理,解放J6的可靠性达到了95%。2007年,一汽解放实现销售125000辆,其中重型车增长235%、牵引车增长110%。2009年到2010年两年间,一汽解放的净利润就从不足3亿元猛增到超过20亿元。
从天津一汽夏利到一汽解放,许宪平两次临危受命,两次使企业焕发新生、重新赢利。在“自主品牌”上成功的实际操盘经验成为他最大的优势,这也使他在2011年的一汽掌门竞争中脱颖而出。
许宪平带领天津一汽夏利和一汽解放走出困境,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创造的辉煌战绩,决定了他成为一汽新掌门的最终胜算。
援引一位一汽集团内部人士的说法,“尽管许宪平不是中组部考察中得分最高的,但是其对产品和市场的感觉非常准确,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帅才。更重要的是,他的从业背景与徐建一和一汽集团对自主品牌的诉求很契合。”
2010年,时任一汽集团总经理的徐建一曾提出“要不顾一切干自主”的口号。一汽集团“十二五”规划显示,其2015年产能目标为5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据200万辆。但这对于一汽集团来说绝非易事。曾经是自主品牌轿车代表的红旗车型产销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有微车王子之称的夏利车型也疲态尽显。而在合资品牌和国内竞争对手重重围堵的情况下,仅靠B50和B70两款车的一汽轿车(000800,股吧)打拼市场的难度不言而喻。
这一规划所具有的挑战性,比许宪平之前的两次临危受命显然要更加严峻。
一汽集团期待着许宪平的下一次亮剑。
中国汽车工业期待着许宪平的下一次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