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环保节能 > 正文

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巨大 谁能独领风骚

2011-11-14 13:42来源:全球节能环保网字号:小

  2008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为1.4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4.7%,就业人数达2500多万人。2009年总产值达1.7万亿元,2010年这一数字增长到2万亿,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目前,国家发改委会同环保部等部门编制的《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已编制完成,预计今年年底将会公开发布。有关专家预测,到“十二五”末期,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将会超过4万亿,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作为一个市场规模过万亿的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每一次政策出台,都会牵动无数人的神经。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一个美丽的传说?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节能环保产业被寄予了厚望。

  众所周知,节能环保产业具有强烈制度驱动型特征,在全球范围都是如此。一是政府要不断提高的能效、环境标准和有效的规制,这是节能环保产业需求的重要推动力。二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直接鼓励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配额交易、绿色采购等。三是节能环保产业具有混合经济的特征,一些环境服务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私人部门介入需要政府授权;水供应和污水处理等市政工程具有自然垄断特征,需要一定规模才具有经济可行性;而其他私营企业作为主要参与主体的大量环境产品和服务,也需要政府制定好市场规则,以使企业在竞争中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目前,国内众多的以“节能环保”概念为题材的上市公司超过300家,无数占据重要垄断资源的国有企业也纷纷带上“节能环保”的帽子。一时间,在政策的助力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节能环保产业的利好消息频频见诸报端,“节能环保”成了众多利益相关者进行概念炒作的重要题材。

  然而,实际的情况远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乐观。在中国的现实市场环境当中,众多的从业者认为节能环保产业不是一般地“难做”,他们不禁产生疑问:一个在商业和政治上无比正确的热点产业,为什么在现实市场中不断地“撞南墙”?有一些深入研究节能环保产业的学者甚至认为,节能环保尚不能形成一个产业,更无法承受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的称号。

城墙内外,冰火两重天

  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的是,节能环保产业是典型的工程驱动型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结构呈一个倒金字塔的形状:产业链的上游是为数众多的产品生产企业、研发单位和服务机构;产业链的中游是一些工程分包商、产品代理商、分销商等中间商;处于产业链下游企业的总集成和总承包企业是整个产业链的聚焦点,只有通过这些企业才能打通上游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供应商与最终需求方的业务通道,整个产业才能够被带活,谁能够撬开市场的瓶颈,谁就拥有话语权。

  问题在于,在目前的市场上,撬开市场“瓶颈”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呢?笔者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能够获得手握大权的地方政府的支持,二是能够打点好利益相关部门的关系。

  那么谁有能力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呢?首当其冲的是国有企业,出生好,也不缺资金和人脉,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另一类是能够顺利游走于政府和企业之间,擅长协调政策和商业利益的企业和个人,所以节能环保领域也是项目“倒爷”和懂“运作”的二道贩子十分活跃的领域。

  与发达国家节能环保市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发达国家的节能环保市场靠两大驱动力量——技术和资本,而中国的节能环保市场两大驱动力量是政策和关系。能够获得政策、打点好各方关系,要寻找技术、获得资金支持并不困难。合同能源管理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合同能源管理这一模式进入中国十多年时间,一直发展缓慢,在推动过程中,也是问题百出,至今还面临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比如收款的问题,融资的问题等等。说到底,就是商业信用的缺失,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缺乏信任,企业与金融机构缺乏信任,是这一领域挥之不去的伤疤。

国企、外企、本土民企,三分天下

  即便是节能环保产业面临如此众多的问题,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谁也不愿意失去中国节能环保产业这一块巨大的蛋糕。

  近来,众多外资企业纷纷在中国节能市场“施展拳脚”,似有“大干快上”的劲头。

  2011年10月31日,西门子地区总部西门子上海中心揭幕,中心总投资额达7.1亿元,是西门子全球最重要的投资项目之一。该中心坐落于杨浦区,占地面积为3.5万平方米,成为上海一座新的绿色地标,整个园区整合了包括管理、行政、销售、营销、服务、培训和研发等各项职能。

  此前不久,世界500强企业施耐德电气成功收购雷士照明的部分股份,并“吞下”了雷士照明在重庆万州的重要资产——恩林电器,专业从事开关插座、橱卫电器、集成吊顶、低压电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除上述两家企业外,ABB、江森、霍尼韦尔、英格索兰等国际巨头也在节能领域频频出手,在环保领域,威立雅、苏伊士、三菱重工等老牌环保巨头不断在相关领域攻城略地。

  面对国有企业的抢先布局和国际巨头的来势汹涌,民营企业也不甘落后,纷纷试水节能环保产业。据全球节能环保网发布的《2009-2010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的数据,中国的中小型节能环保企业超过10万家,与“节能环保”概念相关的企业超过30万家,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些企业多数采取混业经营的方式,呈现小而散的市场布局。本土民营企业具有天然的市场嗅觉和灵活性,必定会在节能环保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将会是民营节能环保企业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责任编辑:王健)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