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焦虑的一代
悲催标签:焦虑发展瓶颈
Linda已经年处“35岁职场生死线”的边缘上了。都说30不惑,可这30都过了四年多了,还是疑惑、焦虑得不得了,该怎么办呢?
Linda在一家外企做HR已经好多年了,她这个部门主管,每天就管理手下几个小青年,自从七八年前那次升职后,升职这件事好像就和她绝缘了。同学会时,看到有的人做经理,有的人做总监,自己这个“主管”说出来时感觉都像被人掐住了脖子。这样的同学会还不如不来呢。
这位子如果再没有变动,对于在外企工作的人来说,到了35岁就处于停滞状态就要面临“被走人”的局面了。这可如何是好呢?如果从公司出来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家里女儿的学费、生活费等等各种费用还等着开销,“一把年纪”的人去哪里谋职发展呢?
专家评析:不难发现很多招聘岗位上贴出来的应聘年龄上限是35岁,“35岁”就像根刺一样赫然眼前,对于已经奔四的70后来说,有一些人正慌张的看着这个界限的逼近,而跨过去的人也奄奄一息,不知道是否还能挣扎。
此时正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期,会遇到各种问题也属正常。要应对好,一方面,要理性地评估自身职业发展现状,制定合理、可行的职业目标和规划。这不仅是帮助你理顺眼前的工作,同时也有助于你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注意积累外围资源,也可在同行内留意其他的发展机会,如果当前的发展平台发现变故,也算是为自己留一条退路,如果方向准确很可能还能给你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专家提醒70职场人,对于此时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甚至影响到家庭和谐的,一定要倍加重视了,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带来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的双重动荡。眼下,及时做好职业生涯二次规划非常必要。
60后:中年危机的一代
悲催标签:窒息职业生涯高原期
李编辑已经在报社呆了快20年了,副主编的位子坐了很长时间。其实这样带“副”字的位子,没有什么实权,但事情做得不少,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回到家还得写些稿子,如果有会议,连周末也可能搭进去。
左盼右等,这次算是等着一次升职的机会,要想去掉一个“副”字可没想象中容易。虽说观察期是一年,给你个头衔让你做事,钱和权都没相应跟着“观察”,很多事务处理起来并不那么顺手,甚至有时候夹在中间受气。李编辑的精力和体力开始越来越吃不消这样的消耗,外人不知道的,总夸他上升快,总编的位子也就要到手了。可就在最后的关头,因为各种报社人员编制的变动,他的升职落空了。
李编辑这下是受到了打击,这次没了升职的机会以后也不会再有了。后面年轻的后辈个个都虎视眈眈,还争个啥呢?没了总编的位子,脸面都没了。辞职,那工作怎么办?继续留在报社当老黄牛,心里有憋屈;创业,可行么?
专家评析:中年危机可以说是所有职场人都会经历的阶段,这也是职业生涯高原期,即是工作任务中出现新内容、挑战性内容的机率已经极小,从发展阶段上来说,职业变动相对缺失,而且职业发展也到了一个峰点,工作内容、压力、挑战等相对静止甚至终止,职业生涯就进入“停滞”阶段。职场人在这时候感到窒息,每天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没有希望而言,仿佛就在混吃等退休等死。
其实这时候在要有什么大的变动是比较困难的,工作那么多年,与其窒息难耐,不如沉下心好好梳理过往累积的资源,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如果资源充足,也可考虑自己跳出来创业,如果权衡过后,留下来比出去的方案更优,那么留在原来的地方工作也无妨。但这一切的职业规划都应尽早进行,不要等到火烧眉毛了才来着急,也许就真的来不及了。
四代人,四种状态,都面临着职业生涯发展之困惑。职业生涯发展路很漫长,贯穿一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油然而见,不同时期面对不同问题,都需要通过制定或调整你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来应对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才会顺利绕开职业生涯中的发展障碍,赢得职业生涯的完满。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