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Eric)和帕特里克(Patrick)在一家大型保险公司面试,当被问及为何想要加入保险业时,两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埃里克回答说:“进入保险业是赚钱的捷径。”而帕特里克则表示:“进入保险业是帮助人们解决财务问题的一种方式。”在回答将如何追求并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一问题时,两人的答案又一次相去甚远。埃里克说,自己会把保险卖给每一个他能够打通电话的人,让其先付首期,然后自己会变成百万富翁,几年内就能退休。帕特里克回答表示,他想要进入保险业是因为这是他一生的梦想。他想要建立一家企业“来帮助客户了解他们的财务目标和局限性,然后提供符合这两个方面的理财计划。”两周后,帕特里克得到了这份工作,埃里克落选。
埃里克和帕特里克的故事突出并强调了成为成功的企业缔造者的第一法则:
有一个明确的愿景,一系列想要达成的终极目标,一个对于想为人们的生活做出何种贡献的想法;以及一套在追求这些目标时指引自己行为和关系的基本价值观。赚钱应该是结果,而非你想要投入某一行业的原因。
和成功的政治竞选一样,商业活动的开始也需要一个合理的愿景、一项使命、一套商业人士愿意达成的终极目标,以及一套核心价值观、一个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指导行为的道德准则。但是两者有一个重要区别:在竞选活动中,活动发起的目标是公民,而商业活动的中心是消费者——每一个资本主义企业直接和最终的客户。这意味着,一项合理的商业使命必须从始至终以消费者为中心;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处理和解决消费者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需求、收入和时间限制,以及产品了解等方面的问题;预测和利用消费趋势,这些趋势由收入、科技、人口和文化因素,以及政府政策决定。
这是每一家成功企业缔造者的秘诀,从麦当劳的雷·克罗克(Ray Kroc)到微软的比尔·盖茨,从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到星巴克的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再到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以及安利的里奇·狄维士(Rich DeVos)和杰·温安洛(Jay van Andel)。他们都处理并解决了消费者的问题,利用了新兴的消费潮流。
赚钱应该是结果,而非你想要投入某一行业的原因。上世纪60年代初,年轻的婴儿潮一代抽不出时间和金钱在传统餐厅吃饭,工薪家庭没什么时间可用来做饭;于是,雷·克罗克推出低价快餐,处理并解决了消费者收入和时间紧张的问题。比尔·盖茨处理并解决了电脑使用复杂的问题,令电脑更易于大众使用,他利用了当时一些新兴技术,使电脑硬件和软件都更易用。里奇·狄维士和杰·温安洛处理并解决了产品熟悉度、认知度、经济实惠和供货方便的一些问题。
正如杰·温安洛所说的那样:“我们想要的产品必须是那些所有人都能了解并销售的东西。我想到的例子就是洗衣和清洁用品。” 霍华德·舒尔茨为消费者提供了“第三场所”,除了家中和工作场所以外,消费者能够在星巴克享受优质咖啡,和朋友邻居闲时啜饮。利基市场企业,如乔氏超市(Trader's Joe)、泰坦食品公司(Titan Foods),以及Fairway公司,满足了消费者对多样性的需求,而全食超市(Whole Foods)这样的专营店则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健康杂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