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相声 新创业
在并非相声艺术大本营的上海,这家竖起“80后相声”大旗的北京相声团体,每次专场演出都有八成以上的上座率。
顶着上海酷暑烈日,26岁的高晓攀走出下榻的市中心某经济型酒店。前一晚凌晨直至大半个白天,他的身份主要是晓攀文化传媒公司的董事长,接连不断地与市场合作伙伴商谈发展计划。而午后去附近的小面馆随便打发掉午饭之后,他就要进入剧院,粉墨登场,恢复他那备受追捧的嘻哈包袱铺掌柜的角色。
“原来一听说相声,都觉得只有那些传统段子,但嘻哈很不一样。说相声的是年轻人,说的是时髦的事儿,形式新颖喜感十足,而且保留着传统相声的精髓,说学逗唱言之有物。”
剧院外,举着一块专门制作的写着“攀”字的灯牌,身为沪上白领一员的王荣告诉记者:今年来,无论雨暑,每个月固定出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她们这一批“嘻哈迷”的习惯。在并非相声艺术大本营的上海,这家竖起“80后相声”大旗的北京相声团体,每次专场演出都有八成以上的上座率。
嘻哈包袱铺成立于2008年,最初只有二十几个演员,成立当天第一场演出“只来了两位观众,演出阵容隆重的让两位观众都不好意思走”,但是很快他们就以时代感极强的相声风格迅速蹿红。2009年,高晓攀成立了晓攀文化传媒,在这个从小拜师学艺,读过正规曲艺学校,却在毕业后卖过衣服、刷过油漆,在相声圈子经历过大起大伏的“掌柜”心里,开始有了更大的“商业野心”。
“相声这种语言表现形式,在我们的邻国都很受欢迎,是主要的娱乐产业之一。但在国内,相声整体处于‘打游击’的状态,产业链很不完善。”言谈老成的高晓攀告诉记者。
他正试图用娱乐产业的方式打造一个多元化品牌。“完全市场化运营管理”的模式,使以嘻哈包袱铺为基础的企业迅速扩张,打入了南方市场,表现出的成长性已引起文化产业领域诸多风投们的注意。
“任何的创业都是艰辛的。我们创业三年,一开始什么活都接,来者不拒,后来逐渐注重品牌和人的经营,直至今年嘻哈包袱铺和晓攀传媒的运营走上正轨。这三年我们经历了如何从感性到理性来运作一家公司的变化。”
“在万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本质。”他在晓攀传媒的商业策划书上这样写道。
“卖乐子”能否“卖”出商业模式?
晓攀传媒的公司介绍很简单:我们不卖车子、不卖房子、只卖乐子。
“卖乐子”中是否存在具有成长性的商业模式。这点或可借鉴日本最大的搞笑艺人公司吉本兴业的发展稍作参考。
这个以经营“笑的事业”而着称的娱乐集团,从最初一家演艺团体的小剧场经营,发展成一个规模化的演艺制作公司,并成功上市。他们拥有演艺人员业务、经理人业务、电视节目、动漫制作,以及自己的卫星频道和遍布日本的剧院、多媒体剧场。他们的发展是一直坚持以娱乐作业的方式进行多元经营,形成一套具有独创的娱乐业体系的结果。
吉本兴业的模式简单来说,得益于采用成熟的现代演艺经纪制度和内容的多媒体应用。
去年4月,高晓攀在参加日本冲绳电影节期间接触到了这家娱乐集团,对他们的经纪公司模式印象深刻。尽管旗下艺人众多,但吉本兴业至少两三个艺人就配备一个经纪人,负责全面统筹管理,搞笑艺人们被打造成潮流明星。高晓攀认为,仅这一点,就值得借鉴学习。
当被问到晓攀传媒目前的盈利模式时,年轻的创业者想了想,举出了项目开发、剧场运作、宣传策划以及明星经纪四大部分。
这个模式或多或少借鉴了本山传媒当下的运营模式:本山艺术学院的人才储备、影视造星平台、明星经纪以及以刘老根大舞台为基础的连锁剧场。
“他们的每个环节都是健康的并且环环相扣,很值得学习。但是,他们是能够在一开始以实业养艺术,再以艺术去养艺术。而我们初期并没有雄厚的资金链条,只能靠艺术赚得利润。”
他认为项目开发是盈利的“矛”,嘻哈包袱铺的相声艺术是核心产品,“只有生产出好产品,才能找到销售的渠道和方案”。
事实上,他们最初的蹿红,正是因为这个平均年龄24岁的相声团体,在相声的表演上敢于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上更多符合潮流的创新创意。他们的段子里加入了很多“80后”才懂的“包袱”,大量融入最热的网络用语,甚至加入脱口秀的内容,调侃时下最新的热门事件,这些都很难从老相声演员口中听到。
在他们“火”起来之后,市场上涌现出了一批标榜时尚相声、新潮相声、先锋相声的小团体。“都是有了我们这个风向标,他们争相效仿。不过,我们现在连‘80后’这个概念都不太提了。”在他们最新的海报上,写着“最洋气的相声团体”。
目前在嘻哈包袱铺的节目中,60%是传统节目,原创节目占40%。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嘻哈包袱铺 相声创业 80后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