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民企、券商直投等GP势力的加入,对整个投资行业带来哪些影响?会出现所谓的洗牌局面吗?什么样的机构能在行业洗牌和竞争中坚持下去。
王一军:民营资本和券商的参与,说明行业本身具有吸引力,各种主体的参与也增加了行业景气度,吸引更多目光关注这个行业。这对行业来说,是好事。
券商直投有很多优势,因为本身是券商身份,项目的整个流程可以协调配合进行。除了券商的业务和专业能力之外,团队也比较庞大,项目资源也十分丰富,力量不可低估,是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至于民营企业,专业性方面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很多民企不太愿意把资金交给专业机构管理,有些企业在主业之外,自己设立了创投公司,通过渠道找到一两个项目,缺乏专业的团队,没有后续的项目资源沉淀。民企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参与者,除非转型成为真正的投资机构,否则大部分将可能被淘汰。
行业洗牌是在所难免的事。但只要有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这个行业总有生存空间。只要把握好投资节奏,现在可以赚10倍20倍,以后也可能赚3倍5倍,关键是把握好节奏。当市场重心下移的时候,你的成本还很低,有利可图,这才是根本的生存之道。
很多强行抬高项目成本的投资机构,主要因为其募集的资金投不出去,着急给LP交代,不得不投的。这些企业,以比较高的价格进去,如果遇到资本市场估值下移,对企业成长性的把控也不好的时候,收益很可能会大幅低于预期,甚至亏损,洗牌针对的就是这些投机对象。真正的专业机构,盘子很大,有很多项目,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使个别项目出现风险,整体收益率也不会低。这些专业机构在项目选择、质量把控方面,都有自己的坚持原则。最后生存下来的还是这些能把握投资原则的专业机构。
记者:上半年媒体有消息称中国宝安(18.97,-0.13,-0.68%)失去中国风投控制权,目前中国风投的资本方结构如何?
王一军:中国宝安是中国风投的大股东,中国风投此前有几个大股东,中国宝安是其中之一,在增资过程中,一些大股东放弃了增资权利,中国宝安持续增资成为第一大股东,但并没有超过50%股份。而且董事会有9个席位,宝安占2席,没有绝对控制。
中国宝安董事长陈政立也是我们中国风投的董事长,从增资的过程来看,显示了他对风险投资行业的独到眼光。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很多人看不懂,放弃了增资,但他觉得风险投资行业前景很光明,这是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另外,当时中国风投缺钱,他把钱拿出来支持公司发展,也体现了对公司很强的责任感。这笔投资现在看来,是很值得的。
记者:未来中国风投的远景和规划是什么样的?有没有考虑美元基金?
王一军:从资金上来看,中国风投主要是两方面资金,一个是我们的自有资金,可以直接投资,我们是有直接投资功能的,并不是简单的管理公司必须用别人的钱投资。第二,我们会继续募集投资基金。
资金募集这一方面,如果算上美元基金的话,总共分三块。第一块是跟政府合作的基金,所谓政府引导基金,我们希望享受政策,让我们的资金有一定的放大效果。而且这个平台也比较高,比如和科技部成立的环保基金、和发改委设立新材料基金,这是我们重点的投资方向,所以专门做了这两个专项基金。
第二块就是现在流行的PE基金,主要是江浙两广比较有实力的企业家出资,成立基金以后,作为我们公司的项目投资配套基金,比如我们一个项目投资5000万,我们可能投2000万,剩余一部分投资的额度,可以分配给这些基金。我们管理的基金,是作为配套的投入。
美元基金我们也探讨过,但感觉被投企业对美元基金反响并不太强烈,所以就放慢了脚步。澳洲、美国也有人来谈过,给我们一部分钱,让我们管理,或者在海外做平行基金,跟我们一起投,然后给我们交管理费。但是接触了一些企业,征求了他们的意见,总体来说都反响不热烈,究其原因一是没有优惠政策,二是美元基金比人民币基金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思考方式也不同。所以我们就暂时放慢了步伐,但仍然保持着联系。不同币种的基金,以后肯定会尝试,但现阶段不是主要方向。现在大致是一种自有资金加上募集基金投资兼顾的一种模式。
发展方面,一个是要不断投出一些好的项目案例,打造我们的品牌,另外也会通过募集一些资金扩大影响资金投资加上募集基金投资兼顾的模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