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从来没想过自己开创一份事业,不再给人打工?
这个比例恐怕很小,尤其是现在这样的时代。即使一辈子在写字楼里忙忙碌碌,始终没有脱离朝九晚五、定期向老板做报告的生活的人,也会对身边某一天宣布将开始一项只为自己而操劳的生意的朋友投去羡慕的目光。
“Just do it”可以作为一句创业的座右铭。公司人做好本职工作以外,再创业的故事也不少。不过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从。
在这里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即创业和投资分别代表的含义。
创业是投入资本和人力去做一件事情,这个人力不仅仅是自己,也包括招聘来的人力。通常是指在资源短缺、市场不确定以及产品和服务有需求的情况下去做的。
投资,顾名思义,出钱是根本,而且和创业相比它的风险要小得多,只有在确定能获得相当收益的情况下才会投入资金。
有时候投资和创业会碰上被混淆为加盟这种情况。看上去的确是新开出一家店,不过它的意义和买一只股票差不多。这项行为的风险和收益都能在进行之前明确查到,虽然也要投入人力,但不算是创业。
对于大多数公司人来说,在职创业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许多公司往往有规定,要求员工在8小时之外不能做任何与公司利益有冲突的事情。
与老板坦诚言明自己在本职工作外还经营着一份执照上写着自己名字的事业,并且发展老板成为自己的客户或者生意伙伴——这种事发生的可能性无论在哪儿都比较小。
其实如果一个人的本职工作不太忙,工作时间比较有弹性,公司文化相对比较轻松活泼并且鼓励员工的创意,那么在8小时以外,只要严格遵守“不做任何有损公司利益和形象的事”,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实践一下商业活动,还是挺有乐趣的。
当然,一旦决定要做两份工作,就要有心理准备必须把它们都做好。
首先,保证创业与本职工作不发生任何利益冲突,或者前者对后者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哪怕因为创业占用了一些时间导致本职工作不能集中精力,也是很不专业的表现。
开始着手做之前,要把和公司签订的合同看清楚,弄明白本职工作中对相关内容是怎么规定的,保证绝不能违反。
其次,如何平衡两份工作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会持续存在的问题,所以要从一开始就想好解决方案。
当然,并不是说每一个在职创业的公司人都必须这样做—比如准备两部手机,分别对应两份工作,各司其职。除了手机之外还会有其他细节需要列在“解决方案”所对应的“问题”中。
一般而言,大部分在职创业的公司人还是会选择不让本职工作公司里的同事和上司等有关人员知道自己创业的事。
即使从我们采访的几位公司人来看,他们创业做的事大多与本职工作不产生关联——涉足餐饮业的居多,另外一些的出发点是满足个人爱好,比如摄影工作室或者桌游的研发和生产。当然,也是要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这都写在了他们的计划书上——他们基本也都决定回避同事和老板。
幸好,目前看来在职创业的公司人多数还都能做好比较清晰的规划,权衡并且保持好这种处于两份不同工作之间的平衡杆的水平状态。他们为其他人做出了示范:在职创业要想清楚,要谨慎,并且贯彻到底。
抓住了好时机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就是这个意思。陈熙与摄影工作室“纠缠不清”已经有四年多了,最初完全出于爱好。
在2011年之前,他只是和一个朋友共有这间租来的房子。除了初期买了些设备,其他的投入就是每月房租,自己工作忙起来一年也很少去几次摄影棚。
他在一家零售企业担任区域经理,度过两年非常忙碌的时期之后,今年年初,摄影棚的房东通知他房租要涨。与朋友商量之后,他觉得这几乎是一个“正好”的机会,于是找来另外两位合伙人,四个人组成了创业小组,租房子、做计划、分工——一间叫Lights Up的儿童摄影工作室在4月底成立了。选择做儿童摄影主要是觉得其市场不错。
从一开始决定做,陈熙就投入到整个流程中,包括方案、装修、策划、产品、营销、客户服务等。四个合伙人中只有一个全职做工作室,其余三个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
因为不需要招引外部的投资,所以相对商业计划书来说,他们自己的运营计划做得更严谨和完整:一期是两个月,二期也是两个月,这同样是分阶段投入资金的时间点。计划是在二期结束前,除去人员成本,投入与收入持平,而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
工作室运作起来的时候大家各有分工,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重叠。分工基本上是侧重技术、客户服务、运营、产品销售四个方面。陈熙主要负责运营,如果说他积累到现在的职场经验在这份自己的事业中有什么可以发挥作用的话,那就是把架构、流程做到位,“大公司那一套管理制度我觉得非常重要。虽然是工作室,章程、管理制度、流程一定要一开始就到位,不然只是一盘散沙。”
他以及合伙人们都明确过,以不影响在职人员的本职工作为前提。现在他的确也很累,除了本职工作时间外,其他精神都用在工作室上。虽然这是一个难点,不过在现阶段他还是打算持续这种在职创业的状态。“一方面,工作室能真正有效地运作,看得到稳定的前景;另一方面,经济上至少可以达到我现有工作的收入水平,”那时他可能会考虑全职来经营这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