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由于各种原因,不少俄罗斯人陆陆续续从额尔古纳河中游来到河南岸一侧的中国境内,在一个叫室韦的地方安下了家,与当地中国人和谐共处,繁衍生息。虽经百年沧桑变迁,如今镇上的街道、建筑等仍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情,这里就是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是以中国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为主体的聚集地。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室韦镇。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农信联社室韦分社就坐落在镇政府西侧,分社营业室从里到外一切都是崭新的。分社主任孙涛看上去也就三十来岁,他告诉记者:2000年10月,室韦地区最后一家金融机构撤销,连续10年成为金融服务空白区,给当地人民群众、行政事业单位、驻地企业及游客都带来极大的不便。为解决边远地区金融服务空白问题,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好地服务“三农”,额尔古纳市联社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按照“科学规划、结合实际、立足长远、节约成本”的原则,共投资170万元(其中市政府出资30万元)在室韦苏木建立分社,并于2010年8月正式开业,布放24小时自动取款机,解决了额尔古纳市金融服务空白问题。目前,室韦分社开办了储蓄、国内结算、农信银、大小额支付、银行卡、短信通、手机支付、代理收付等业务,自开业以来共办理业务7771笔,截至7月末,室韦分社各项存款968万元,让驻地企业、军警部队、广大农牧民和游客不出本乡镇就能享受农信社金融服务。
在分社营业柜台窗口前,记者看到“农信银快汇”业务的指引牌,记者在柜台随机办理了一项取款业务,随后又在网点旁的ATM取款机上取出500元现金,速度都非常快,跟在北京其他金融机构网点取款感觉没有任何区别。
孙涛带记者来到一户乡村游客栈,女主人代丽颖热情地迎了出来。她告诉记者,自己已是华俄后裔的第四代了。她说,前几年这里没有金融机构,实在不方便。离这里最近的信用社网点在百公里外的恩和。那几年,若要给在外读书的孩子寄钱,或取在外做生意亲人的汇款、办理存款等业务要等顺道的人代办。现在信用社建起来,存个钱、办个汇款太方便了。
去年,她与丈夫办起了乡村游客栈,通过五户联保向农信社贷款20万元,加上自己的30万元,如今客栈已有30多个床位,生意很红火。目前,信用社的贷款已全部还清。她告诉记者,今年她还想再增加20个床位,并希望能在她的客栈安上POS机,那样一来就更方便了。
陪同记者的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联社资金营运中心栗耀彪部长介绍说,近年来,根据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服务“三农”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特别是那些金融服务空白的偏远地区,正积极进行网点建设,并开展业务。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通过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清算系统,全面提升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有效助推农村经济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联社建成了全区金融系统最大的信息服务网络,营业网点遍布城乡,网络触角深入苏牧、嘎查,上线运行系统有32 项,2245个网点全部联网。相继接入了现代化支付系统、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发行了金牛借记卡。积极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牧区的普及,陆续推出了信合金牛卡、富民一卡通、农牧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手机支付一卡通等业务。全区农村信用社结算难的“瓶颈”问题得到历史性突破,全区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业务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截至6月末,全区农村信用社累计发行金牛借记卡965万张,市场占有量居第二位;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2010年全年办理31万笔,市场占比99.9%;布设ATM机905台;布设POS机8053台,发展特约商户7226户。自2005年以来,全区农村信用社累计办理跨行异地结算业务 646.8万笔,清算资金35190.8亿元。大小额支付业务已覆盖全区农村信用社1850个网点;农信银支付结算业务已实现全覆盖,填补了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不能办理跨省通存通兑业务的空白,连通全国农村信用社80000余个网点的“农信银快汇”业务已经成为农牧区老百姓心目中的“汇通天下,服务城乡”的结算业务品牌。
结算业务的迅猛发展表明了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改善全区广大农牧区支付结算环境、提高服务“三农”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植根农牧区、服务农牧民的主力军作用,畅通的结算渠道、逐渐丰富的结算业务品种为老百姓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例如,在农村信用社未开办大、小额业务,农信银支付结算业务,电子银行业务以前,很多村镇办理汇款业务需要往返几十里地到其他地区办理,费时、费力,还增加了携带现金丢失、被盗窃的风险,资金流转缓慢、低效,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大打折扣。现在信用社开办了上述各项业务,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汇款,既方便,又快捷,信用社结算渠道的通畅,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带来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