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难挡
“药店集中度过低、规模效应不强”,这导致资本对医药零售市场的裹足不前,但这也给了医药连锁企业反省和自强的缓冲时间,从2010年开始,药店通过多元化经营以强自身,通过“药店联盟”以壮体势。尤其是《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给医药连锁业未来的巨变打下了伏笔。
《规划》表示,到2015年底,将形成1至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60%以上;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全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为2149家,下辖门店13.5万多家,零售单体药店25.3万多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38.8万多家。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销售额过百亿人民币的医药企业达到数十家。
按这样的趋势,随着新政的发布,药品零售业的整合高峰也将来临。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母公司是上市公司的零售连锁企业超过10家,如国大药房、深圳一致药业、辽宁成大方圆医药连锁、九州通医药连锁、桐君阁大药房等。
贝祥投资集团执行董事伊彦宁认为,近两年内药品零售业地域整合将是主流,大规模跨省区的并购是下一步的事情,“因为各省的龙头企业或核心联盟普遍不具备操控大型并购的实力和经验。”众多关注药品零售行业的投资者也表示,区域联盟不断出现,代表了一种趋势——通过区域性小规模的整合形成核心的品牌、文化、管理制度,并摸索出一套成熟可行的并购整合模式,切实提升整合后的运营效率,“区域联盟有可能通过模式输出,实现全国扩张。”
2010年以来,国药控股国大药房在公开场合曾表示,未来3至5年内,将主要通过资本收购方式,在全国发展门店5000家,形成70、80个亿的销售规模,并准备把国大药房从控股公司分离出来单独上市。
也就在这一年,国药控股国大药房进一步明确了控股式资本收购扩张的发展战略途径,并在多个公开或半公开场合,征集收购洽谈对象。此际,上药集团下属的上海新华氏对信谊大药房、雷允上连锁收购后的整合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并公开宣传还将募集足够资金,试图在华东甚至全国范围重塑上世纪90年代强势资本扩张的大佬形象。而新成立的南京医药零售事业部、上海复星医药商业投资管理委员会等,则希望在原有资本运营基础上借助新人新机构新思维,切实推动资本收购和资本运营。
此外,医药连锁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也表现出了多元化,精明实干的江浙商人选择了私募基金的方式。不过,他们首选的是自己成立一家私募基金——江苏苏禾医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苏禾”的总经理王玉坤名下有淮安广济大药房,其他股东也都是江苏一些连锁药店的老板,同时也是江苏药店联盟的成员。“11家股东出资组建具备独立投资能力的‘苏禾’,目的是提升11家股东的管理能力和区域覆盖能力。未来‘苏禾’将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并购等资本运作。”王玉坤说。
在本土大型医药企业谋划并购扩张的同时,外资药企也开始把触角伸向中国。去年12月,美国第二大医药流通巨头卡地纳健康集团斥资4.7亿美元收购永裕医药,成为近期外资涉足中国医药流通市场第一案。
随着利好政策的出台以及时而出现的并购案泛起的涟漪,融资上市潮也在暗流涌动,不同的是,此轮资本的入注往往是在药企的主动出机下才最终达成。
资本冲击第二波
日前有消息传出,联想集团旗下公司联想投资对一心堂的约1.5亿元的风险投资终见成果,云南鸿翔集团前不久已将上市申报材料递交中国证监会申报审核。这意味着云南鸿翔已经完成了上市前的股份制改造、相关机构与章程的设立以及上市前辅导等必经步骤,上市在即。旗下一心堂大药房的药品零售业务作为其中一大业务板块被同步打包上市。
作为云南省销售额最大、网点最多的药品零售企业,一心堂目前覆盖了云南、广西、四川、贵州、山西、重庆等地区。在2009至2010年度中国连锁药店排行榜中,一心堂以1100余家直营店数量排名全国第四,单店销售额20.66亿元,排名全国第七,预计2011年将达到1500家以上,公司利润保持10%至20%的稳步增长。
而老百姓大药房自2008年获得殷拓公司8200万美元融资后经过了一轮快速扩张, 董事长谢子龙表示,公司已具备上市雏形,计划今年底递交申请材料,希望2012年在A股市场上市,此前,将把8200万美元风险投资全部花掉,其中的60%用于并购,40%用于新开门店。
近日,PE基金九鼎投资也宣布正式入股中国最大的药用辅料供应商——湖南尔康药业有限公司。至此,九鼎投资在医药板块的投资已全面覆盖了医药研发、制造、销售等多个领域的10多家企业,基本实现了在医药产业链的布局。
另外,《规划》还提到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投资结构,吸引境外药品流通企业按照有关政策扩大在境内投资,参与药品流通企业兼并重组,拓展分销业务。
根据中国入世承诺,2004年12月11日起,医药流通领域全面对外开放,外企可在华从事包括采购、仓储、运输、零售及售后服务在内的所有经营活动。但在这开放的7个年头里,外资进入中国医药流通业都比较谨慎。
中美史克原总经理杨伟强指出,这是因为目前中国医药流通集中度太低、利润率太低所致。另外,目前在商务部的境外资本投资产业目录中,医药流通仍属于“限制类”,这一定程度阻碍了外资进入中国医药流通领域。
但现在看来,这些问题似乎都已经有所缓解,中华创业投资协会在去年4月份的行业调研报告显示,外资VC/PE机构未来2年内所重点关注的领域中,医疗健康领域排在第三位,仅次于环保及新能源,以及消费品与服务。
就像NEA中国董事总经理蒋晓东的判断:“整体而言,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时机到了。”其背景自然在于新医改后,业内估计新的医药消费模式能给医药市场带来1400亿元的“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