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针对企业高管、企业家的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国内、国际各类培训机构临时搭建的培训平台和不成体系的速成课程纷至沓来,导致国内职业培训市场良莠不齐,值得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
培训市场水深难测
机构资质混乱
现在市场上一批职业培训机构对外挂着与某某国内知名高校、与某某国字号专业机构、与某某国外知名培训教育机构“合作”、“联手”的字眼进行招生,但明眼人不难发现,很多职业培训实际上并非由所说的这些名校或者国字号机构本身在亲自实施,甚至有些职业培训班只是由与某些有关系的个人、单位承包,之所以打着这些权威机构的幌子进行生源招募,目的为的就是抬高身价,吸引眼球。
培训机构基本以工商注册为管理方式,没有行业公会,没有自律机制,没有社会控制手段,没有评价标准。由此,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无法进行有效的评估与修正。
培训内容缩水
一些职业培训机构,招生时所宣称的专业培训课程,本身就缺乏论证和研究,同时教师又缺乏自主性,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授课内容就会大打折扣,穷于应付。在调查中一位参加培训的潘姓企业负责人告诉笔者:“在参加培训时,培训机构发了几本厚厚的工具书,但三天的培训课程下来,除了一本工具书在课堂上被提及以外,其他的几本则被束之高阁。
培训中一些专业领域问题,专家讲授过程敷衍了事,不能深入展开,源于机构不了解需求,也源于教师没有备课千课一面。
师资名不副实
一些从事高管培训的机构,招生之初,多数都会标榜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各种“知名教授”、“权威专家”令人眼花缭乱。而许多知名“教授”、“专家”,常常疲于赶场“走穴”,所以,这些挂着大牌师资幌子的职业培训机构,要么根本无法确保招生简章上讲师能够如约而至,要么是承诺的讲师只来一次,后面的课程就换了其他人。而名师不名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一些机构在启示、简章中打出的名师完全为了招生赚钱,至于这些老师是研究什么的,在哪些方面有着独特的观点,能否胜任企业发展课程都没有搞清楚。
随意定价 销售“暴力”
为了招揽学员,经营者不惜动用人海战术,以“多次骚扰”、“温情胁迫”“频繁轰炸”的方式进行“暴力销售”。一些参训者无奈地道出其中的苦衷。“来了一时不得安宁,不来一生不得安宁”这几乎成了一种社会公害。此外,培训机构在消费心理上下了不少工夫,有些培训收费低廉,甚至免费邀生。有些课程动不动就几万块、十几万块甚至几十万块钱的学费。这么大的差距来源于课程品质还是经营需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受训学员参差不齐
除了培训市场的问题以外,学员自身的问题同样呈现出了乱象。参训学员学习背景参差不齐、经历、身份复杂多样、目的诉求各不相同。
许多人只把培训当做社交场所,拓展人脉的好机会。更多参训者出于对教师的仰慕,让感性思维代替理性思考。把学习机会当成了接近“名人”的机会;很多学员在交了价格不菲的学费以后,并不在乎授课教师的资质、培训内容的好坏,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个班的同学都来自什么单位,有着什么样的背景和关系。
结业证书不规范
很多培训机构,打着各种知名学校、权威机构的旗号,并且以校方的名义,甚至于运用欺诈和隐瞒事实的方式联系师资、吸纳学员,待到培训完成时,有些机构为参训人员提供的毕业证书、结业证书根本不具备真实性、权威姓。有的则是在为学员办理培训毕业证书时,增加更多的额外条件,使这些参加培训的老板们,在追求知识美好愿望中感到了失望。
中国在职业培训领域与其他先进国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培训项目的实施没有一套严格的审查机制。民间社会培训机构需要在规范的培训体系下运作,这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参与,尽快建立起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行业标准,规范培训市场。作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各类企业、工商社团和工商界人士的联合组织,全国工商联有责任在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服务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与支持,为企业急速发展和选择职业培训产品提供指导服务,让真正想进修的人找到好的职业培训项目,给高速发展的中国非公有制经济输送营养。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培训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