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乎所有人都知道QQ,会上网的都有个QQ号;在中国做互联网,绕不开三件事情:1.生;2.死;3.马化腾。在中国,除了马化腾,谁还能获此“殊荣”呢?同时,在中国提到腾讯,还有一个词与它“如影随形”,那就是“抄袭”。貌似矛盾的两个方面,竟然就这样用来描述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
腾讯诞生于1998年11月11日——那是中国互联网的荒蛮时代,一切的互联网企业都以模仿起步(貌似至今未变),距今已有近十三年。十三年,在历史长河中是非常短暂的一瞬,而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世界里,十三年却意味着更新换代,几重轮回,意味着两代网民,意味着多少梦幻与奇迹的幻灭。马化腾作为早一批的程序员(在今年的站长大会上,马化腾甚至还以“老站长”自居。),靠模仿ICQ这款即时聊天工具起步,稳坐了中国互联网大佬的宝座。不得不承认,互联网是一个造梦的机器。从此,腾讯左右突击,一千多项产品,几乎涉足了互联网的各个方面。也正因此,成为被其他抄袭者指责抄袭次数最多的互联网公司,背上了“抄袭大佬”的黑锅,受万夫所指。其实在中国,这个亦步亦趋相互模仿的产业环境中,谁不是这样呢?只是腾讯抄了个大而全的“满汉全席”而已。
《福布斯》七月份的时候评选出了全球百大最具创新能力企业排行榜。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著名的网络公司腾讯位列第四,一举超越以iPhone、iPad等科技创新产品闻名于世的苹果。腾讯公司专利数量(无论是专利申请量还是授权数量)都可以比肩Google等国际互联网巨头。截至今年3月,其授权专利量超过1000件。去年,腾讯获得了中国专利界的“奥斯卡”——中国专利金奖。可这样的一家企业为什么会被指控为“抄袭”大王呢?这一切要归罪于马化腾的“大腾讯”战略。
腾讯CEO马化腾
马化腾低调、内敛,但内心非常强大。05年的时候,马化腾说过这样的话:腾讯要打造出一个“在线生活”的新模式。就像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水和电的依赖一样,腾讯要做成互联网上的水和电。腾讯希望给用户提供的是一站式和全价值链的互联网服务解决方案,通过腾讯已经形成的即时通信服务、互动娱乐业务、互联网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和广告业务七大业务体系来打造“一站式”的在线生活布局。
就是这样,腾讯出手了互联网上几乎所有的产品与服务,打造了互联网的一站式在线生活平台,就像沃尔玛打造的一站式购物平台一样。出于成本的考虑,腾讯的产品往往是自己开发,自行推广。而得益于其技术力量、平台优势、用户数量、运营优势等因素,腾讯的产品除少数外,往往都是成功的。也因此动了很多人的利益,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公敌,“抄袭”不过是他们攻击腾讯的幌子。
去年3Q大战之后,腾讯开始转变思路,走向了开放的路子。拿出100亿元的产业共赢基金,先后投资了高朋、华谊兄弟、艺龙、金山等项目,其数量超过过去12年总和。先后宣布彻底开放腾讯朋友、QQ空间、腾讯微博、财付通、电子商务、腾讯搜搜、彩贝以及QQ八大开放平台,推出QQ的开放系统Q+。这家曾是“人民公敌”的企业开始了多维度的开放。腾讯面向第三方应用开发者提出“一站式接入、多平台发布”的开放承诺开始逐步实现。腾讯的开放之路,来势汹汹,势不可挡。正如马化腾所说,开放不是一种态度,是能力。开放是“大公司搭台,小公司/个人唱戏”,在中国,也就腾讯有这个能力将戏台搭得足够大。
但腾讯的开放不代表放弃了做“一站式在线生活”的“大腾讯战略”,而是腾讯找到了实现“大腾讯战略”的捷径-将各方产品和应用依附于腾讯平台之下,实现产略共赢。腾讯开放的核心是:平台渠道化,用户流量化。通过腾讯的平台优势和海量用户带来的巨大流量,开发者可以省却更多的推广和运营成本,更容易的获得成功。就像之前商家是自产自销货物,到后来是将自家的货物送到沃尔玛等大型超市销售。后者可以使双方获得更多的利益。换句话说,就是开放可以助腾讯更快地实现“大腾讯”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