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细分,别有洞天。同属美国快餐文化代表的麦当劳和肯德基,进入中国大陆市场20年,彻底改变了一代人的味蕾。
都是洋快餐,都有各自的坚守。比如盛夏畅销的冰激凌,在肯德基叫“圣代”,在麦当劳叫“新地”,从不附和,从不混淆。固定的口味捆绑着稳定的消费人群,而且渐渐形成固定的特殊称谓,甚至有点儿像是码头上的切口、江湖上的黑话。
如果你到肯德基买“一个空”,售货员会说,“去,到对面麦当劳买去!”同样,如果你到麦当劳“买一甜筒”,售货员会说,“呦,我们这儿没这个!”其实,“甜筒”和“空”都是一种东西,学名叫圆筒冰激凌,两家洋快餐均有售卖。
味蕾的培育是洋快餐经营模式导入期的必备阶段,这个导入阶段一晃就是20年。吃麦当劳和肯德基长大的一代,现在正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或恋爱,或经商,或求学,正在告别青涩年代。此时的洋快餐也一定细腻地感觉到了,并有针对性地开始转型、调整。
比如麦当劳,在北京著名的商圈门店内大规模地更换座椅、壁画、灯光、无线上网设备等,营造时尚氛围并推出了麦咖啡等新品,旨在让这些忙碌的“老顾客”能够在咖啡区体会静谧的快意或幽会的私密。
而肯德基则放下身段,以食品味道的杂糅手段实施本土化战略的调整,从油条、皮蛋瘦肉粥等小食,到培根蘑菇鸡肉饭和巧手麻婆鸡肉饭等正餐,让“老顾客”体会选择的多样性。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表象,都是外资经营模式的外化表现,并无深奥玄机。
近几年,挑战洋快餐的先驱们成功者寥,这也让我们看出了问题的实质。在餐饮业这个江湖拼杀的竞争背后,产品口味只是适销对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经营模式的两大法宝,一直在支撑着洋快餐们开疆拓土、所向披靡。这长歌荡剑、沉腕拨镖的内功养成,一是靠质量体系,另一个则是配送体系。
据说麦当劳打烊之后,所有未售出的食品都要统一销毁,从不降价或发给员工,因为其质量体系有及时销毁的铁律。此外,麦当劳也十分清楚,如果食品可以随意处理,第二天肯定会剩余更多。
肯德基的配送体系在设点布局时同样有严格的规则要求:据说肯德基欲进入某城市前,需要首先建立一个食品加工厂,还有相应的物流配送系统。严格所在,是这个食品加工厂不能闲着,必须同时为20个门店提供所销食品。换句话说,只有在某个城市已经拥有了20个肯德基门店所销商品货量的时候,肯德基才会考虑进入这个城市。看得出来,肯德基是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拒绝前店后厂,以此保障产品质量的恒定、货物供应的及时、议价能力的坚硬。
洋快餐进入中国,或向本土化转型,或坚持全球化法则,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看似不经意,其实都是老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