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假,又迎来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高峰。本月9日,锡山区举办了首场大中专毕业生专场招聘会,5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推出逾1200个就业岗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大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缺乏科学合理的就业规划,在招聘中显得相当被动,导致出现多种“冷热不均”的现象,1200个岗位签约率不足三分之一。
现象:两头热 中间冷
经验不应成拦路虎
据锡山区公共人力资源市场相关人士介绍,这几年,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的“稳定职业”很吃香,部分企业的“技术职业”薪酬高,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大中专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最热两头。
相对于“稳定职业”与“技术职业”的一片红火,一些企业的中层管理类岗位则有点“冷”。“许多企业内70%左右的管理类岗位,均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工作经验提出要求,往往使不少应届生望而却步”,该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但这位多年来负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招聘的行家同时认为,经验不应该成为毕业生就业路上的拦路虎,因为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在校期间,已通过实习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前两年的多场相关招聘活动中,已有大中专毕业生大胆尝试一些可以胜任的岗位,人数虽不多,但均获成功。因此,大学生以自信和实力证明自己,企业同样需要突破“经验障碍”。
现象:心态热 行动冷
多上“社会课”
刚从江苏大学毕业的小吴,自己站在人群外与一位高中时的同学聊天,对求职显出漫不经心的样子。而她母亲则冒着满头大汗为她忙着咨询,与招聘单位认真洽谈工作岗位、福利待遇等问题。目睹此番情景,一位招聘单位的人事主管对此颇感失望:“小吴已是20多岁的人了,又受过高等教育,但遇事却仍依赖父母,叫企业怎敢把工作放心交给她?”
针对目前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依赖家长或老师而导致的就业被动现象,锡山区公共人力资源市场负责人坦言,这与独生子女群体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特点有关,一般往往表现为好高骛远、害怕吃苦等,因此,这些大中专毕业生不仅就业能力弱,主动择业的意识就更差。
家长和学校应对毕业生进行更多的挫折教育,通过实习、见习等途径帮助他们培养和提升与社会接轨的能力,尤其是在就业上鼓励他们主动大胆参与,而不是单纯由父母“包办”。
现象:择业热 就业冷
试试“三圈理论”
9日的招聘会上,相继有5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赴场,其中不乏多名优秀的硕士生;而推出的1200多个就业岗位,应该能够满足大中专毕业生的多方选择。然而,此次招聘活动中仅有11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很多大中专毕业生在如此众多的选择中几乎一无所获。据观察,这主要是部分毕业生存在的“择业热、就业冷”的心态所致。锡山区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人士分析,每年大中专毕业生的招聘“高峰期”,一般都是在他们毕业前一年的12月到当年的2月,而签约的“高峰期”则是在当年的6月和7月,如果毕业生过于挑剔,“不满意不去,不适合不去”,就很容易错过最佳就业时机,今后的求职道路也许更加艰难。相反,如果能先选择就业,对于今后的竞争则可以积累一定的“资本”。
该人士还建议,如果大中专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感到迷惘,不妨试试“三圈理论”:先考虑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和“就业市场需要什么”,然后再寻找这三个圈圈的交汇点,最终确定自己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