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时,中国金融业有幸“躲过一劫”。有分析称:“这是中国产业资本与金融领域相对脱离的侥幸。”
2009-2010年则是应对2008年全球范围金融危机的“超常规插曲”,大规模货币与信贷刺激政策,使大部分中小企业暂时脱离了转型压力。就在这两年中,中国的产业资本与金融市场迅速靠拢,企业运用金融工具撬动资金,迅速扩张。
而现在,中小企业的“好日子”结束,产业资本快速与金融市场结合的利与弊也逐渐显现。好处是他们仍有更多的渠道去融资,去锁定价格、降低成本;不好的是前两年尝到了金融杠杆“甜头”的企业,目前正饱受紧缩之苦,银行系统的风险轮廓渐显,同时国外的游资也正以贸易等秘密方式涌进。
7月,南京已经进入了“桑拿天”,市中心的一座大厦内的张先生(化名)正在与南方的一家企业通电话,这座20几层的大厦有一半是他的产业。
张先生(化名)是江苏一家外贸企业的董事长,他的公司成立于2002年。目前,公司业务涉及多个行业的进出口,年销售额达到了十几亿美金左右。
即便这样,张先生也感到压力在增大。“公司的资质比较好,在银行贷款一般都能满足。”张先生说,“但是现在做企业的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低。”张先生公司的利润在全行业算是非常好的了,因为他们一般不对国外的中间商,都是直接对口销售商,甚至进入一些国家的政府采购。尽管这样,今年公司的整体利润还是会下降三分之一左右。“单子很多,但是下面的工厂确实很困难。现在看来,这一轮企业的洗牌是不可避免,一些小企业会坚持不下去。资金环境这么紧张,很多企业确实不容易贷款出来,现金流出现很大问题。”张先生说,“所以今年我使用的贷款也在加大,跟我们合作的工厂,我都倾向于先打预付款或者把给工厂的预付款加大。”
就是在去年,张先生在香港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我周围很多人都是国内和香港两个公司,都可以进行融资。目前国内一再加息,银行的贷款利率也要在6个多点了,所以现在大家都更愿意去香港融资。”
一是利率比较低,年息还在2个点左右。另一个原因是目前的大环境是美元超发,全球都在对抗通胀,在外面的游资很多。所以,在香港贷款很容易,我们一般还是贷外汇。
张先生说:“贷款主要方式还是用订单,拿到订单合同之后,到中信保做保单,再拿着保单就可以去贷款了。”由于在香港贷到的是美元,进入国内涉及到换汇的问题,外汇管理局一般是根据贸易订单的金额给换汇的。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这时候香港公司也发挥了作用。“订单一般都是外商的合同和香港公司签,预付款是30%,然后再用香港的公司和国内的公司签合同,预付款写70%。这样钱就可以绕开监管。”他说。
现在国内加息、人民币升值,再加上“钱荒”,民间借债利润高,这些因素叠加都推动了“钱”涌进来的动力。“我周围的朋友用这种方式将钱弄进来的很多,主要是在香港。”张先生说,“现在如果企业有国内和国外两个平台的,贷款是很容易的,毕竟全球的环境是美元超发。”
由于做实体越来越困难,和浙江的企业一样,资金并不紧张的张先生也并不打算再实业扩张了。
“其实现在把规模扩大一倍也不是问题,摊子铺那么大干嘛呢?国家的各种资源都向国有企业倾斜,我们实在没什么信心。对于我们来说,还树大招风,做好了各种麻烦也就来了。”张先生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