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天量融资令A股市场心有余悸,2011年的融资方案成为市场焦点,叫穷、圈钱、食言等指责声满天飞。A股市场对再融资已是惊弓之鸟。金融机构对再融资方案慎之又慎,舍A股选择H股融资,是目前的最优选择。
2月21日,光大银行宣布将在2011年内完成赴H股上市计划,发行规模合计不超过120亿股,融资额有望超过500亿元。
2月26日,民生银行调整方案为A股发行可转债加H股增发,H股发行的总量不超过16.5亿股。中金公司预计,H股募集资金约为90亿元。经过了对再融资消息的消化后,28日,H股先抑后扬小幅上涨1.04%,以6.79港元收盘。
有分析认为,如民生银行这样A股可转债加H股增发的融资模式,很可能会成为更多内地金融股未来融资的“模板”。
另一种小成本的方式是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香港人民币存款总量飞速上升,截至去年年底已经达到3000亿元。因以往规模很小而被称作“点心债券”的人民币计价债券,近年来备受香港投资者热捧。
投资者的需求是推动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快速扩大的主要原因。2010年11月份,国家开发银行在港发行的30亿元人民币固定利率债券,总认购金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超额近16倍。当月,财政部在港发行的50亿元人民币国债的投标结果揭晓,总申购金额将近500亿元,约为发行额的10倍。
今年以来,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又成为市场关注的一大热点。
3月10日,农行董事会首次审议通过了在香港发行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债券期限不超过5年。
2月23日,交通银行201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批准了该行赴港发行不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债券的议案。
此前中国银行1月28日召开的201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审议通过了批准关于该行于2012年底前在香港发行总规模不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债券的议案。
此外,中信银行去年已经表示,将通过A+H配股方式进行融资,H股规模约为140亿元港币。
银行再融资风波还未降温,保险巨头中国平安赴港融资就拉开了序幕。中国平安H股定向增发向周大福融资25亿美元,折合164亿人民币。
机构好评如潮,国泰君安研究报告显示,通过H股定向增发,完全消除了A股的资金压力。但受到日本地震影响,全球保险股受挫。
一边是谈融资色变、一边是受到追捧,同股同权下,AH股市场为何冰火两重天?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H股投资者分布广泛,一直对金融股较为追捧。由于A股和H股市场的发展阶段不同,两市对于金融股融资的看法也迥异。
在H股市场,由于汇丰银行的良好示范作用,金融股始终是普通股民和机构投资者青睐的行业,而在可容纳全球资金的前提下,港股市场对于融资也并不恐惧。而A股则不同,除了2007年的极少时段外,绝大多数时间内A股资金对于大盘金融股始终是敬而远之,资金量有限,使A股更是听到融资就色变。
而且AH股股价长期处于倒挂中。包括工行、交行、中行在内的9只金融股出现严重倒挂现象,其中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平安的H股较A股溢价超过20%。
对金融机构来讲,这意味着选择在H股融资,可以以更少的股份获得等量的融资额,减少新发股份对业绩指标的稀释作用。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但H股能否承压?“在良好的银行业绩基础上,如果估值定价合理,成熟的资本市场能够承受融资的压力,市场对融资的接受在于质的好坏而并不在于量的多少。”郭田勇进一步阐释,但金融机构要在做大的基础上做强,还要走出融资发展的瓶颈。
天量的信贷规模导致天量的融资规模,融资风波的背后推手就是近两年来新增的18亿信贷投放。过度放贷、经营模式单一,使国内银行不断做大,却没有做强。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也表示,资本补充只能满足银行发展的一时之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的资本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