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品牌的服装,美国卖39.9美元,中国卖799元人民币;50万元人民币的宝马车,美国标价2.1万美元连日来,一个有关“同种商品中国比美国还贵”的话题,引来网友热烈讨论。
将中美两国耐用消费品做一个比较,确实会发现中国很多商品要比美国贵一些。更令人费解的是,美国的很多“便宜商品”产自中国。这不免让人困惑:中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是世界工厂,为何内销反而更贵?
有的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国内的企业税负较高造成的。还有人说,中国的物流成本过高,使得商品价格水涨船高。这两种说法其实说的是一件事情:中国企业的运营成本较高。这是事实,但原因仅止于此吗?
中国与美国,恰似坐在跷跷板两端的人。一直以来,中国忙生产,美国忙消费,结果便是中国长期顺差,美国连年赤字。一个赚美元,一个花美元。为了赚美元,中国大力投资,从政府到民间,几乎所有资金围绕投资打转,最终表现为拉动经济要依赖持续不断的投资,没有投资便去制造投资,以保障经济运转。而美国热衷于“花钱”,为此不惜借钱,直到金融危机爆发。
中美这种模式的结果便是一个钱太多(外汇储备居高不下),一个钱太少(靠以债还债度日子)。这与两国物价有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讲,钞票太多易引发通胀,甭管钞票是不是在居民手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1988年、1994年、2007年和2010年至今的四轮通胀,而这期间美国的CPI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变化。此消彼长,反映在两国商品价格方面必然是差距越来越大。
这样看来,钱太多似乎不是一件好事情。其实,钱多不是问题,问题是钱多得花不出去,不仅如此,还在继续玩命攒。但形势正在发生变化。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不得不减少消费,并且为了增加就业率,开始向生产和吸引投资方面转型。从目前我们常见的“50万美元全家移民美国”广告便可见一斑。美国决定自力更生,这对“世界工厂”而言,不是个好消息。但对中国经济却是个机遇。在外部需求下降的时候,政府紧急地启动了刺激内部需求的政策。尽管所谓的刺激内部需求仍以投资为主,并且进一步推动了通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已经看到了,仅靠投资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如何扩大消费,各方意见纷纷。商务部认为要把消费留在国内,应降低进口关税,而财政部认为降关税不见得会降价格。按照这个思路,对企业减税也不见得企业会让渡出利润来。而改革企业税负代扣代缴形式,改在商品销售环节征税,税务部门又会提出征管困难的问题。价格降不下去,收入涨起来如何?劳动部门认为要让居民手里有钱可花,因此需要增加收入。这样又会有人认为,增加收入无疑增大了企业负担,无助于调控物价。如此循环争论,陷入一个大怪圈,没有休止。只要利益难以向消费者让渡,“扩大消费”就会是一句空话。
不过,在笔者看来,要使得中国商品价格与美国趋同或让其达到与中国消费者收入相匹配的水平,需要在这个前述循环争论上打开第一个缺口,而对企业减负应该一个合适的切入口。因为在充分的竞争下,企业会将让利部分让渡给消费者,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企业税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