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有超过50%左右的太阳能产品由中国出口,在全球十大光伏电池生产商中有6家是中国企业。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光伏产品生产大国。但是,由于国内应用市场启动相对缓慢,国内所生产的光伏产品90%以上用于出口欧洲市场,导致国际市场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能直接影响我国光伏企业的生存状况。中国光伏产品在走出去之时,如何走得又快又稳值得思考。由第三方机构颁发的权威证书,证明企业产品性能和安全的可靠性,已成为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表示,目前,国际光伏产品的认证主要包括美国UL认证、加拿大CSA认证等,我国有金太阳认证等。
认证不仅可以提升客户对产品品质的良好印象和企业知名度,同时权威的第三方认证也是买家采购产品的必要条件,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更为重要的是,在光伏领域,认证也是得到产品融资和政策法规支持的必要条件之一。很多企业在寻求出口信保或金融机构融资支持的时候,对方往往会提出产品品质方面的要求,而此时,产品证书是产品高品质保证的证明。例如,在光伏产品最大市场之一的德国,进口商通常会要求提供有关机构的证书和报告,以用来得到融资机构的支持。另外,不同国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光伏产品财政补贴政策,光伏系统运营商们将不仅可以通过利用光伏发电获利,还将得到国家资助。许多国家正在加快其太阳能计划,国家补贴对于制造商、进口商、安装商、投资者和运营商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措施。
我国2009年出台了金太阳补贴政策,获得金太阳认证的光伏产品可以加贴“金太阳”认证标志,并有资格申请国家“金太阳工程”补贴,亦可作为工程招标中的认证依据。
在光伏市场竞争加剧下,一些出口企业也在寻找别的机会与途径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参与认证无疑是打开市场局面的捷径,但产品在认证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认证的角度看,光伏产品功率测量的准确性、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以及品质控制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有自己的品质控制部门,会对自己产品的品质进行检测和控制。组件的功率测量与工厂及买家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影响组件功率测量准确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测试环境与STC的吻合程度、设备的准确程度、一致性、稳定性、操作人员的经验技巧、测试标准板/测试设备的定期校验计量等,所以不同企业的测试人员经验能力、检测条件、过程控制要求往往是不同的,不同的品质控制带来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萧函指出,光伏企业在认证中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就是本身质量是否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由于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初期市场门槛较低,且初期国内相关认证的发展并不太成熟,因此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差异较大,部分企业的技术难以接受市场的检验。除此之外包括费用、认证时间长短等都是企业所面临的困难。
目前我国光伏产品认证也是通过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进行,他们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和鉴衡认证中心。获得这两家机构的任意一种认证,都可以作为国内工程招标中的认证依据。若要出口,则仍需要根据出口国的标准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符合出口国标准的认证。
萧函说,目前光伏产业的认证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尽管国内认证的规范性、专业性和技术性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整个行业能够获得认证的企业以及产品仍然非常有限,在国际认可范围以及国内认证含金量等方面有待提升。